当前位置:首页
耿遵珠:“大棚书记”闯新路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博勋
耿遵珠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这是我们联合省农科院研发的最新品种,再过段时间就上市了。”智能温室大棚里,一串串红色、黄色的樱桃西红柿挂满枝头,很是喜人。言语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耿遵珠的眼睛闪闪发亮。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重要讲话,提到耿店村吸引“棚二代”返乡创业的经验做法。这一直鞭策、激励着耿遵珠当好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700多座高标准蔬菜大棚、日产销蔬菜20万斤、户均年收入超20万元……今天的耿店村,产业越做越旺、村庄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甜。乡亲们告诉记者,“老黑叔”耿遵珠思路活、点子多,带着大家在拉长蔬菜产业链的道路上不断奔走,把这片土地变成了青年人返乡创业的热土,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耿遵珠代表在智能温室大棚里向记者介绍樱桃西红柿长势情况。摄影/张宝山
“村子要发展,激活土地是关键”
耿遵珠是土生土长的耿店人。小时候家里穷,大冬天耿遵珠一家七口只能挤在一个炕上,打着通腿儿睡。即便是这样,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母亲都笑脸相迎,一概不拒。这在幼小的耿遵珠心中埋下了一颗乐于助人的种子。后来,不管他到了哪儿,谁遇上急难事,他都帮着管着。
2002年,36岁的耿遵珠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在这之前,他在村里干过代销点,收过粮食,当过电工、会计,养过蛋鸡。会做生意、能吃苦、讲诚信,耿遵珠的好,乡亲们都看在眼里。
“全心全意为全村群众服务,振兴我村经济,增加群众收入。”在工作笔记第一页写下这句话,耿遵珠挑起了担子。
当时,耿店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3000元,房子老旧不堪,村路泥泞难走,村里都是中老年人。村子要发展,路在何方?耿遵珠掰着手指头数,耿店村一不靠山、二不近海,位置偏远,“唯一的优势,就是有60多个‘小土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鲁西平原上建起了很多蔬菜大棚。耿店村也尝到了设施农业的甜头,有着“芸豆之乡”的美誉。但由于耿店的大棚多年来只种芸豆,品种单一、重茬严重,大棚收入连年下降,还出现了大面积死秧现象。“早晨拉,晚上盖,一天赔上几十块。”很多村民对“扣大棚”渐渐失去了信心。
还要不要继续种大棚,是耿遵珠上任后第一个要解决的难题。
“老一辈说‘一亩园顶十亩田’,耿店村人均不到两亩地,激活土地是关键。”为了让大家解放思想,耿遵珠带着村干部、村民去寿光“取经”,一年去了8次。从优质新品种推广到无公害生产技术,再到高产出、高效益的蔬菜大棚种植,寿光的经验做法让大家大开眼界。
“现代设施农业能极大拓展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农村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耿遵珠和村“两委”成员决定继续带领村民种大棚。村里确定了深耕蔬菜产业的路子,统一整合零散地块,集中改扩建高标准蔬菜大棚,还从寿光聘来了技术员,指导改茬工作,改种黄瓜、辣椒、西红柿。
当年,耿店村就创造出棚均纯收入8000元的“纪录”,最多的一个棚挣了1.4万元。村民们尝到了新方法、新技术、新品种带来的实惠。一时间,“要想富得快,抓紧扣棚菜”的顺口溜传遍全村,第二年村里又新添了100多个大棚。
“棚二代”挑起“金扁担”
耿店村的大棚产业蒸蒸日上,引进自动卷帘机、水肥一体化等新装备,三四千斤重的棉被,一个按钮就搞定;浇水、施肥、播种,设备代替人工。告别“小土棚”,用上新大棚,种地变轻松,效益却翻番,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
今年37岁的耿付建,是村里最早一批返乡的“棚二代”。2010年春节回家,他发现在外打工的收入,跟在村里种大棚的收入相比,顶多算个零头,便毅然回到家乡发展。但买苗难、卖菜难、没技术,成为摆在耿付建等“棚二代”面前的难题。
“乡村要振兴,年轻血液是关键。”在耿遵珠的推动下,村党支部牵头创建绿冠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逐个破解难题——产前育苗难,合作社建起育苗场,年育苗能力达3000万株;产中不懂技术,合作社统一来指导;产后卖菜难,村里建起绿冠蔬菜批发市场。从买苗到卖菜,不用出村都能解决。
“把配套服务搞好了,‘棚二代’才能回得放心、干得舒心。”耿遵珠带领党员干部修路、排水、架电,提供“保姆式服务”。盖新楼、建学校、办养老院、造公园,村里环境大变样。从“一小”到“一老”,年轻人的家庭需求得到解决,村子渐渐有了“城镇范儿”。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产业、家业这“两业”的不断壮大,吸引了百余名“棚二代”返乡创业。他们中,有本村的子弟,有嫁来的媳妇、上门的女婿,还有外县市的租棚客、打工人。“棚二代”户均4个棚,最多的一户21个棚,年收入可达上百万元。
“回村创业是我最正确的选择。”耿付建由衷感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村里的生活跟城里没啥区别,现在的日子就像大棚里的辣椒一样红红火火!

耿遵珠代表(左二)向来耿店村调研的大学生介绍大棚种植情况。(代表供图)
为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2021年,聊城市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落地耿店村,把“大学”开进村,为“棚二代”提供专业培训。村里还建起“棚二代”创业园,注册了“棚二代”商标,建起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引进了“质量链”平台,每棵大棚蔬菜都可进行质量追溯,“棚二代”蔬菜成功打进了北京、济南等地大型超市。
“现在的耿店村成了‘鲁西小寿光’,年轻人纷纷回村种菜,乡村振兴有力量!”耿遵珠一脸自豪。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耿店村形成了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给我们增添了无穷的信心和力量!”每每回想起7年前和总书记面对面的场景,耿遵珠都难掩激动,“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撸起袖子加油干,‘五大振兴’一起抓,日子越过越带劲!”
如今的耿店村,建起了一座座自动控温、自动浇灌、自动施肥的智能温室大棚,形成了集智能育苗、种植服务、蔬菜批发、精包加工、冷链物流为一体的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条,“棚二代”群雁归乡,新活力不断迸发。耿店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一村富了不算富,先富必须带后富。”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耿遵珠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带动周边村都富起来,让大家一起享受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
制定一个好规划、选准一个好产业、培养一批年轻人、建设一个好家园、打造一支强班子——耿遵珠结合耿店经验,总结出农村发展的“方程式”。他说,靠这“五步棋”,持之以恒地努力,农村地区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1年,耿店村与周边10个村联合成立耿店新村,耿遵珠被推选为耿店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大耿店”统筹“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探索以耿店为龙头,区域联动共赢共富的发展新路子。现在,耿店新村建起了1000多亩高标准农田、500多亩果园,大棚种植面积从1600亩发展到了3000多亩。此外,耿店新村还帮助周边5个乡镇、26个经济薄弱村建起183个“共富大棚”。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人大代表,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多流点汗,来自基层的声音就能多一些。”在蔬菜大棚、村民家中、批发市场、产业园区等地,总能看见耿遵珠奔忙的身影。已经连任两届的“老代表”耿遵珠,总是随身携带履职笔记本,将群众意见一字一句记下来,再结合这些内容深入思考,写下建议。

耿遵珠代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代表供图)
履职伊始,他首先把目光投向“家门口”,关注农村养老问题。在耿店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耿遵珠最先想到的也是村里的老年人,为他们建设了免费入住的村级敬老院,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认真总结本村敬老院的运营管理经验,耿遵珠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提交了关于推动村级敬老院建设的建议,收到民政部的答复和感谢。聚焦农村教育、医疗等问题,耿遵珠还提出关于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推动乡镇卫生院建设等建议。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没有全局的高度,没有全国的视野,抓不住社会普遍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行。”耿遵珠还是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的一名委员。在全国各地参加培训、调研、执法检查等活动的过程中,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他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和思考不断加深。
耿遵珠看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已成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今年全国人代会上,他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我常常提醒自己,我既是一名农村干部,更是一名要为群众讲实话、办实事的人大代表。”多年来,耿遵珠围绕“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提交了30多件建议,涉及农村公路、线缆整治、粮食仓储、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耿遵珠备受鼓舞:“今后,我将继续为基层百姓发声,用心用情履职,推动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