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做好基层小事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大事

——记连任七届的扬州市广陵区人大代表李华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李小健 冯 添 宫宜希

来源: “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我国有277万多名五级人大代表,其中县乡两级代表有262万,他们最熟悉基层实际情况,最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在基层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年4月14日下午,赵乐际委员长深入江苏扬州基层一线调研,在广陵区东关街道琼花观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与广陵区原人大代表、琼花观社区原党委书记兼主任李华等社区工作者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群众关切期盼和基层治理情况,肯定大家在为民办事、为民履职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四月的扬州古城,烟花烂漫,游人如织。
  “欢迎来到琼花观社区!”眼前这位梳着短发的大姐,今年66岁,但看上去更加年轻,笑声爽朗,说话语速快且很有感染力。
  她叫李华,是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原人大代表、琼花观社区原党委书记兼主任。
  提起她,街坊邻居个个竖起大拇指:干了30多年的社区工作、连续七届当选区人大代表、一家三代人扎根社区接续奋斗70多年、走进联合国人居署向世界讲述古城小巷的动人故事……
图为李华向本刊记者讲述琼花观社区的故事。摄影/冯添
  平凡的岗位、闪光的事迹和沉甸甸的荣誉,这是满腔热情的真诚付出,是无私奉献的家风传承,是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的她,退休不褪色,退岗不退责,依然忙碌在社区公益服务一线,继续发光发热,守护万家灯火。
  “做好社区工作,当好基层人大代表,不仅要有思路、有办法,更重要的是有情怀、有热爱,踏踏实实办好居民群众关心的、牵挂的事情。”2025年4月15日,李华接受《中国人大》全媒体专访时,由衷地感慨。
  “居民盼的,就是社区要干的!”
  1952年,扬州市组建了第一个居民委员会——琼花观居委会,以市花琼花为名。李华的母亲谢学珠,被推选为居委会主任。
  “应该说,我就是在居委会长大的。”李华告诉记者。
  当时条件比较困难,居委会没有像样的工作场所,谢学珠就把办公室搬到家里来。在李华童年的记忆里,家不仅是办公室,还是养老济困中心,经常有生活困难的人到家里来吃饭住宿,先后有6名孤寡老人被母亲带回家里来照顾并养老送终。
  “一开始我们不理解妈妈的做法,但妈妈告诉我们,能给人家吃,给人家帮助,说明你有能力,你这个人有价值。做人,就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母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李华。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居民要是吃不饱,就是居委会工作没做好。”这是谢学珠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她不辞劳苦地工作,处理大事小情,还组织大家搞生产、办工厂,建起琼花服务一条街,解决了很多人就业生计问题。后来,谢学珠去世的时候,送行的人挤满好几条巷子。
  李华的母亲谢学珠(右三)先后带领居民开展手工加工、办工业组、创办琼花综合厂,解决困难家庭和残疾人就业。(受访者供图)
  好家风,就是无声的教诲,滋润着李华的心田,并生根发芽。
  1990年,李华辞去大家羡慕的工厂技术员岗位,回到居委会帮忙。收入低,工作强度高,每天奔走在街巷之间,一开始很不适应,但在实际工作中,每天要处理不同事务,让她越来越觉得这份工作不简单。
  1999年,李华当选为居委会主任,接过了母亲的“接力棒”。
  2001年,琼花观居委会与其他4个居委会合并,组建琼花观社区居委会,居民群众一下子增加到2000多户7000多人,出现了明显的“三多”现象:老年人口多,困难家庭多,下岗职工多。
  紧紧围绕群众需求开展工作,琼花观社区居委会在李华的带领下,创下扬州10多项社区建设“第一”的纪录:
  第一个办起“慈善超市”,依靠全社会的赞助和自身“造血”,让困难家庭每月可以免费领取生活必需品。
  第一个办起“牵手工程”,联系社区所有驻地单位做好牵线搭桥,帮助一个个下岗职工找到新的就业岗位。
  第一个办起托老所,为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提供配餐、理发、修脚以及文化娱乐等综合服务。
  第一个办起“阳光学堂”,请来退休老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给孩子们辅导功课、培养课余爱好,让孩子们放学后、寒暑假期间都有个好去处。
  ……
  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到了大家伙儿的心坎上。2007年,李华和琼花观社区5位居民应邀登上联合国人居署论坛,向世界讲述古城小巷人居环境改造故事。2013年,李华几乎以全票连任居委会主任。多年来,在李华的带领下,琼花观社区坚持人民至上、服务至上,下足“绣花功夫”,精雕治理细节,各方面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实现了从一个基础设施落后的老旧社区到文化底蕴浓厚、充满现代气息的全国文明示范社区的华丽转身,先后获得国家级荣誉20多项。
  琼花观社区联合医疗机构,定期开展爱心义诊活动,为居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摄影/杨华
  “居民盼的,就是社区要干的!”李华告诉记者,社区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工作涉及家家户户,复杂而又细微,不能想到什么干什么,而是要紧紧围绕大家最需要的、最盼望的事情来干,实实在在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感。
  “当人大代表和做社区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
  东关街是扬州城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老街,浓缩了千年历史古韵,吸引着广大游客们前来打卡。
  往昔的街巷却不是今天干净整洁的模样,那时道路坑洼不平、民居乱搭乱建,环境十分破旧。
  “街面上的坑,我一个一个地数,就数了130多个。”李华说,她和同事们挨家挨户收集意见,大家对老城区的保护与改造意见很多,需求极为迫切。
  在2002年广陵区人代会上,李华和多位代表提交了关于改造东关街的议案,引起了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促进了东关街人居环境改造升级。
  “路面整修,下水道疏通,民居翻新,东关街面貌焕然一新!”这是李华作为人大代表感到非常自豪的一次履职经历。
东关街巷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扬州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从1990年到2021年,李华连续七届当选广陵区人大代表。“当选人大代表,我既高兴,又有压力。高兴的是,我有幸被居民群众选为代表;感到压力的是,怕自己做得还不够好,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差距。”
  “人大代表是神圣光荣的。这么多选民把你选出来,你怎么样服务好、履职好,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在长达31年代表履职中,她坚守倾情为民的赤子之心,把履行代表职务、发挥代表作用融入社区工作之中,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努力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这下我们也有‘接地气自由’了!”住在芍药巷的尚德栋老人很激动,他所在的楼栋加装电梯已经竣工,极大方便老邻居们下楼出行。
  此前,李华接到多位老人反映“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希望加装电梯”的意见,她也深知老小区加装电梯的必要性。
  实际上,每家经济条件不一,加装电梯众口难调。她进家入户了解情况,协调处理好居民间的矛盾意见,为老小区加装电梯撰写代表建议,奔走呼吁。
  像这样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居民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李华履职的重点内容。
  工作中,她把社区入户工作同联系选民群众工作结合起来,主动征求听取大家的意见,及时形成代表建议,积极推动问题解决,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诺言。
  为更好地履行代表职责,李华经常参加扬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人大代表与选民“统一见面日”活动,接受选民的评议,听取选民的意见,反映群众的诉求。“在每年的11月8日,全市7000多名人大代表不仅同选民群众见面,还同其他各级人大代表见面,促使各级代表齐心协力为民履职。”
  李华还积极参与琼花观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征求意见工作。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扬州古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在立法过程中,都到琼花观社区召开座谈会,充分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使立法工作符合实际、满载民意。
  问及多年履行代表职责的体会,李华深有感悟:“其实,当人大代表和做社区工作一样,说到底都是为群众排忧解难,为人民服务。”
  “我们把工作做实了、做好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就更深了”
  “生活在琼花观社区,很舒适,也很幸福。”这是家住东关街70多岁的黄万琪老人真切感受。
  这种幸福感,来自社区服务的方方面面。狮子头、白菜肉丝、青菜蛋汤……临近中午,还没走进琼花观社区“银发餐厅”,饭菜的香味就已经飘了出来,有不少老人正在排队。
  小小的食堂,洁白的墙壁上张贴着管理制度和人员健康证,扶手和防滑地砖的设置更是考虑到了老年人的安全。
  自2013年开始,李华牵头支持建起全市首家社区老年食堂,为老年人提供订餐、就餐和送餐服务。每餐8元,荤素搭配,服务周边13个社区,对特困老人免费,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送餐上门,每天都有200多位老人来到餐厅就餐或者带餐回家。
李华(右一)和儿媳妇王静(右二)在“银发餐厅”厨房帮忙择菜。摄影/新利
  在琼花观社区,“尊老、敬老、爱老”还刻在真实、可感的细节里。
  洗澡,对正常人来说很简单,对很多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却并非易事,不仅仅是卫生健康问题,更关乎养老的质量与尊严。
  助浴点设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幸福大院”,这里原是一处空旧的宅子。租用并改造后的助浴间,包括两个可以坐着洗浴的浴缸,还有一个洗浴椅;洗浴架上摆放着洗发水、沐浴液等用品,一次性浴巾、吹风机等也一应俱全。老人在家人陪伴下来这里洗一次只要5元,推拿20元,艾灸20元。对于失能老人,社区会请专门团队上门洗澡,解决“洗澡难”大问题。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逢年过节,社区会给孤寡老人安排慰问品,送去问候与关怀;从2004年开始,每个月10日,社区都会请来本地师傅,给老人们免费理发、按摩、修脚,送去便利和温暖,到今天已经坚持了20多年。
  到了快退休的年纪,社区居民一致推选李华继续留任。而此时,李华也成功动员了自家儿媳妇王静,投身社区服务工作。1987年出生的王静,当时在扬州大型商场工作,销售业绩一直名列前茅。
  “这么有能力的姑娘不干社区,太可惜了。”让李华担心的是,如果到社区工作,薪资就要下降一半。出乎意料的是,劝说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困难。
  王静说,让她决定服务社区的不光是婆婆的劝说,还有婆婆平时工作中全身心投入的责任心。印象最深的是,婆婆给社区一位独居的精神病患者上门送药、喂药,坚持了10年。“什么样的工作,能让人有如此的耐心和毅力?”
  2013年,王静通过招录考试,先后服务何园、个园等多个社区,后成长为新仓巷社区“当家人”。琼花观社区换届时,王静当选为社区第三任主任。
  依靠原有工作经验,王静利用“铁脚板+大数据”的工作方法,快速熟悉了解社区情况。近一年时间内,她走访2000多户,完善了居民信息,逐步实现了社区网格化管理。
  一开始,大家都叫王静“李华媳妇”。慢慢地,随着她的工作越来越出色,大家都开始叫她“小静书记”了。
  小家服务大家,共建幸福琼花。一家人的饭桌常常变成“工作会议”,一起为社区工作出谋划策。从谢学珠到李华,再到王静,三代人传承了琼花一样的家风——无私、奉献、尽责,得到了居民们的衷心认可。
  “社区不是行政机关,但其实在很多群众眼里,我们社区工作者就是党和政府的干部,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李华说,“我们把工作做实了、做好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就更深了。”
  2024年7月,琼花观社区开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线上直播,李华和王静在直播间为残疾人制作的手工艺品“带货”。摄影/蒋凯
  “只要看到老百姓一张张幸福笑脸,再苦再累也值得”
  社区处在国家治理的第一线,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单元。
  2006年扬州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前,联合国人居署专家前来考察,给琼花观社区提出建议。其中,一条小巷深处存在私搭乱建问题,但周边居民不愿意配合处理。
  当时,李华和专家组商量,给这条巷子20户人家,每家配发一台照相机。配发照相机做什么?“把你认为的不文明现象拍下来。”
  李华记得,后来社区召集这20户人家开会,把每家拍摄的违建照片,摆在桌面上讨论,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拆!
  这是琼花观社区第一次“小巷议事会”。从此,“小巷议事会”不定期召开,与会者是小巷居民,讨论的是街巷里的公共事务。社区能做的,交给网格员和党小组去做;社区不能做的,就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交给社会组织去做。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我们的家园,我们建!通过‘小巷议事会’平台,把老百姓的需求集中到一起,梳理分类、调动资源,由不同的人去解决。”在李华看来,群众的参与是社区向上向善重中之重,“带头做出一件好事,居民就能把它变成几十件乃至几百件好事”。
  主导建立46个社团组织,成立“网格里的调解室”,让邻里矛盾在居民家中解决……李华以需求为导向,以民意为基础,积极探索人大代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方式和有效路径,推动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30余年的社区工作经历,让李华对基层工作充满感情:“做好基层工作、做好群众工作,要以真心换真心,把老百姓当成自家人。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困难多、委屈也多,但只要看到老百姓一张张幸福笑脸,再苦再累也值得。”
  现在,已经退休的李华仍然坚持老有所为,她的身影时常出现在社区街巷中,继续参与督导基层社区治理,关心关注着新一代社区工作队伍建设。
  李华分享工作感悟:“做好基层小事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大事。作为年轻社区工作者,要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提升对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理解能力,最终做到帮助反映、推动解决大家的愿望诉求,让老百姓进得了门、说得上话、办得成事,满意而归!”
琼花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前,李华和街巷里的居民拉起了家常。摄影/冯添
  记者手记
  琼花吐蕊千家暖,不负人间广陵春。
  三代人接力奋斗,早已让李华把居民群众的事儿当作自己的事儿,把个人小家庭融入了社区大家庭。“我们的社区就像一个大客厅,老百姓来了,就要像家人一样好好招待,尽心尽力地帮助他。”
  在东关街297号改造的第二天,因切除胆囊手术住院,出院后立刻投身工作当中……面对基层工作的困难、身体健康的问题、老百姓的情绪,李华默默地承担,负重前行,始终以热诚的情怀和奉献的精神,为居民群众解决一个个琐碎却紧要的难题。
  真心换真心,最朴素却也最动人。
  琼花观的街坊邻居,同样早已把李华大姐当成是自己家的人。后来,李华患癌诊治期间,一个她曾帮过的居民,会记得她要化疗的日子,每次都发来短信,祝福她早些康复。
  如今,又到满城琼花盛开的时节。墙这边是诗和远方,是无边胜景和游客们的欢歌笑语;墙那边是岁月静好,是舒适安心和老百姓的悠闲生活。
  “扬州是个好地方,琼花观是个好社区!”每每听到这样的评价,李华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