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王海:焊花点点映匠心

来源: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李倩文  浏览字号:
  王海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分厂电焊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
  “嗡嗡嗡……”“咔嚓嚓……”“轰隆隆……”“哐当当……”各种机器的轰鸣声与空中弥漫的机油味交织在一起,天车在头顶穿梭,巨大的吊臂灵活地抓取着沉重的物料,一束束耀眼的光芒从焊枪尖端迸发而出……
  记者在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的车间一隅,见到了身着灰色工服的全国人大代表,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分厂电焊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王海,豆大的汗珠顺着安全帽的缝隙划过脸颊,他热情而又带着一丝腼腆地向我们打招呼。握手的一瞬间,那双手温暖而宽厚,每一道茧、每一条纹路都是无数次与焊枪、焊条亲密接触后留下的印记。他用焊枪作笔,“精雕细琢”每一条焊缝,熔铸责任与担当,焊花弧光间淬炼出执着匠心。
王海在车间进行焊接作业。(代表供图)
  “有焊接难题找王海”
  “那时拿起焊把一练就是半天,人被焊烟呛得头晕眼花,脸烤脱了皮,眼睛被弧光晃得又红又肿,胳膊和腿上烫的尽是伤疤。”1986年入厂,王海跟着师傅学习技艺,数年如一日地坚持着,不退缩。
  但最开始大家并不看好他,认为他学历不高、文化底子薄,发展空间有限。为了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王海每天都要坚持阅读专业书籍2小时。
  “家里的枕头都比别人的高出一块,因为枕头下面我还塞了书。”这是王海给自己定的规矩,既要精准操控焊枪绘制钢铁蓝图,也要在文字海洋中遨游。
  38年在电焊作业领域的摸爬滚打、攻坚克难,使得王海成为货车焊接领域的“大拿”,一跃成为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
  “有焊接难题找王海”成为公司上下的共识,经过王海焊接的产品,焊缝始终保持质量“零缺陷”的记录,他的名字就是质量过硬的名牌。
王海在车间检查作业。(代表供图)
  “一道焊缝就是一个签名”
  “这有什么大惊小怪”“是不是没事找事”……多年前,公司曾接到国外一份矿石车订单,没想到刚开始生产时,整辆车都被外方监造人员用记号笔画上了白线。不少老工人有些“脸上挂不住”,嘴里嘟嘟囔囔。
  “他怎么要求我们就怎么提升,上哪找这么好的老师。”王海站出来,和工人们一起对每个环节再把关、再培训,“誓把那些白线一条条擦掉。”从不满、质疑,到检验结果100%合格,中车齐车公司拿下了这家外企多款不锈钢矿石车的大单,这场打入国际高端产品市场的重要一“战”打得漂亮。
  记者跟随王海前往办公室的路上,还碰到了外方的监造人员,对方竖起大拇指称赞道,“中国有这么优秀的电焊工,矿石车让你们生产我们绝对放心”。
王海(左二)为工友讲解焊接操作要领。(代表供图)
  一项技能,发挥到极致,就有了不一样的风采。
  “很多人觉得电焊工作又苦又脏,没什么出席。但在我看来,焊接就是一门艺术,每一次焊接都是制造一个工艺品。”在王海办公室里,他自豪地介绍着他们团队焊接的“艺术品”——“冰墩墩”、“铁玫瑰”、“机械模型”……
  “一道焊缝就是一个签名”、“每一个细节都不能糊弄”,王海时常挂在嘴边,他把“极致”焊在这份滚烫的事业里。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办公室里一整面荣誉墙见证了他的成长足迹。
  “我希望超过我的人越多越好”
  2023年,王海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凭借在电焊领域深耕多年的实践经验,经过调研走访,王海认为,“高技能人才需要技术的传承,但现阶段青年技工较少。很多企业技能人才流失严重,我们得把年轻人留下来。”2023年全国人代会上,王海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的建议,希望国家对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
  “目前技术工人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最少需要16年,时间较长。”王海建议,可以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考核标准进行考核,不设年限,只要理论、实作考试合格,技术水平达到相应标准,就可获得相应的认证。在评定过程中更加注重操作能力和工作实绩,促进高技能人才的良性发展。
  “一辆货车长长短短有800多条焊缝,一个人不可能完成。我希望超过我的人越多越好。”王海激动地说,“如果每名职工都能达到高水平,我们生产出的整车就是精品车”。据了解,王海领衔的团队已累计培训焊工3000余人,焊工通过率达到100%。
  高质量发展不能缺少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2024年全国人代会期间,王海建议,提高劳模待遇,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聚焦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在工作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苦练技能、攻坚克难、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产业工人的智慧和力量。
王海代表头戴安全帽,身着灰色工作服,手持焊枪,在车间工作。(代表供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王海说,这更加坚定了产业工人为擦亮中国制造“金名片”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记者手记
  焊接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高温、噪声,沉重的焊枪、呛鼻的烟尘、耀眼的火花,每一个都让人难以忍受。
  但是,一身防护服、一双防烫鞋、一把焊枪、一顶电焊面罩,王海带着他的“装备”精雕细琢着一件件“焊接艺术品”,一干就是38年。
  “这是冬奥会那年,我们焊接小组做的‘铁墩墩’,仔细处理焊缝,呈现‘圆满的墩墩’,是不是很漂亮?”王海激动地介绍着。
  这只特别的“铁墩墩”静静伫立,原本刚硬冰冷的金属焊条,在匠人们的妙手下“憨态可掬”,散发着别样魅力。圆润的身躯、流畅的线条,每一处弯折与衔接都严丝合缝。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欣赏到焊接的“艺术品”,被工人们笃实专注、严谨执着、追求极致的精神所震撼。
  在王海看来,因为有无数默默无闻在自己岗位上耕耘的前辈和同行,才会有“中国制造”,因为生在一个如此重视技能人才的时代,他们才能实现技能报国的理想。
  是啊,正是因为有无数个“王海”的坚守与传承,这份滚烫的事业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持续闪耀光芒,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