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韩凤香:“新农人”逐梦乡村振兴路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孟 伟 周誉东
“黑土地上的‘新农人’,在黑土地上推广新技术、新理念,我乐在其中。”2024年3月8日上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说。
合作社让日子更有盼头
大学毕业后,韩凤香原本留在城里工作。有一次回家探望父母,一个“小插曲”改变了她的想法。
她回忆说,当时恰好看到几个人围在一起,对如何分配干活儿挣的报酬,争论不休。她走上前,了解到,原来是分钱的人,把钱分丢了,不仅少了自己的那份钱,还把另一位工友的钱也弄丢了。
“没挣到钱,又搭了钱,回到家不免要吵一架,这可是一个家庭的事儿。”韩凤香说。
看到分散的耕作方式、传统的经营模式,想到父老乡亲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但苦于无处发挥干劲儿,韩凤香迫切地想改变现状。
合作社成立后,韩凤香主要负责财务管理工作。“当时最大的瓶颈是没有钱,只能自己带头,从父母那借了点钱买农机具,之后从老李家雇一台整地机,或者上老王家去雇一台压地机,就这样凑齐了作业工具。”她说。
韩凤香代表(右四)同村民在田间交流。(代表供图)
持续干了两年,类似的模式在村里“层出不穷”。韩凤香一直在思考“如何保持竞争力”,她想起小时候村里山墙上的标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于是,合作社贷款引进了大型农机具。
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村民不接受新机器,认为这样粮食容易遭损。韩凤香带领社员,从外出务工的村民手中流转土地,打造样板田。
“咱也是摸索着来,两年之后,老百姓一看还是机器好,即使掉点粒也认。我们也熟练掌握了大型农机具的操作技巧,那就继续干。”韩凤香说。
目前,合作社已从最开始的5名社员发展到158名社员,集约经营土地1.5万亩,生产范围覆盖2个乡镇的9个村,拥有大型农机具73台(套),全程机械化规模化种植,2023年实现粮食总产量2000多万斤。
“梨树模式”应用达100%
梨树县位于松辽平原腹地的黄金玉米带,是全国产粮大县。多年来,梨树县把黑土地保护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探索创新,推出“4+2梨树模式”升级版,即“秸秆覆盖免耕种植模式、秸秆覆盖条带旋耕种植模式、秸秆覆盖垄作种植模式、高留茬垄侧栽培种植模式(包含留茬少耕)”+“秸秆科学离田、粪肥堆沤还田”。
韩凤香说,早期,村民对“梨树模式”还有一定怀疑,认为种地不用铲、不用趟,秸秆留在地里边都不收拾,这不就是懒吗?还有的老队长说,我们从传统的生产队一路走过来,就没有见过这样种地的,怎么能证明引进的模式更好,我们的经验更丰富。
面对质疑,韩凤香没有退缩。她邀请专业老师前来授课,积极引进农资和农机具,同时,把自家的土地当作试验田,先给乡亲们“打个样”。到了出苗期,通过新耕种模式长出的玉米苗不仅壮,齐得还和一条线一样,秋天测产时,“梨树模式”比传统种植的产量高出三成。“乡亲们彻底服了,跟着我奔丰收、求高产。”韩凤香说。
目前,合作社以4500亩相对集中连片的土地为一个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全部实施“梨树模式”,省了贷款难、卖粮难的烦恼,受了灾还有保险补偿。每年进入农忙季节,省内外的种植大户、农业专家和高校学生纷纷来到合作社参观学习。
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新画卷从何而来?靠的是应用新科技和延伸产业链。
2023年,韩凤香带领的合作社纳入了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她真切感受到科技给种田带来的巨大变化。
“利用无人机、监测站,对环境、土壤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监测、分析、预警,这个‘智慧大脑’能帮我们把问题都揪出来,啥也不用愁了。”韩凤香说,有了气象综合监测站的智能化配套设施,她和乡亲们告别了看节气、凭经验判断种地的日子。“这个占地不到半平方米的监测站可以监测30余项气象信息,掌握周边百亩田地的情况,真正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引领’的转变。”此外,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植保机、智能免耕播种机等装备已在黑土地上广泛应用,跑出了农业现代化“加速度”。
韩凤香代表(左三)展示数字农业应用系统。(代表供图)
在延伸产业链方面,合作社聚焦“三大板块”,打造“种养加销”模式。第一大板块是种好地、多打粮,引进新种子,合理施肥,提升单产;第二大板块是米豆兼作,采用条旋免耕的方式种植,做到不动土或少动土,在增加大豆面积的情况下不减少玉米株数,实现保粮增豆;第三大板块是种好经济作物,培育“一村一品”。
围绕吉林省“秸秆变肉”工程,合作社还将种田与畜牧业有机融合,养殖了160头肉牛,准备发展小型循环经济。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韩凤香介绍,网上直播间正在紧锣密鼓地布置中,计划让社员走到台前,成为主播。当主播介绍农产品时,背后的显示屏会出现从种植到生产加工的全流程,观众也可以用手机扫描显示屏上的二维码,了解更多信息,增强互动体验。
“目前,‘三大板块’的作物都长势喜人。”韩凤香说,“在北方,每年一般只种一季庄稼。今年,小冰麦收割后,我们尝试再种一茬早黄豆,虽然数量不多,但重在探索实验,我相信能够成功。”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从韩小丫到韩农技师、韩代表,回顾一路的成长,韩凤香深有感触,“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2015年以来,韩凤香先后参加了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班、青年农场主学习班、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外办组织的赴法国学习,并通过相关考试,成为农业职业经理人。
202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韩凤香深感责任重大。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就保障“梨树模式”有力推行,韩凤香提出“关于加大对农业大县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建议”。其中,关于解决农田排水沟渠淤堵、减低洪涝灾害损失的建议,得到农业农村部的回应。当地相关部门整合资金,在全县范围内推进排水沟渠的修复和建设。
“这一年,我走遍了县里大大小小的农业合作社,与农户们面对面深入交谈,开展了更细致更广泛的调研。”韩凤香在走访农户和一线调研中,将乡亲们的诉求总结为两点:一是多打粮食,二是多卖钱。据此,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她提交了关于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增加对农户的技术培训等建议。
韩凤香代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代表供图)
2024年5月,全国人大青年代表团对俄罗斯进行友好访问。韩凤香是代表团的一员,她向俄方朋友讲述了吉林农业发展现状,以及自己的创业故事,看到他们对此十分关注,感到非常振奋,下定决心要在自己本职岗位上作出更多成绩,更好发挥人大代表的示范带头作用。
“一方面,我感受到祖国的强大,靠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取得这样的发展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同时,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市场,合作社的农产品不仅要走向全国,更要走向世界。”对此,韩凤香充满信心。
可喜的是,在韩凤香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回到农村,在田间挥洒汗水,用青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绘就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韩凤香多次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这是她对一路成长的感慨,更是要发挥好代表作用的决心。
作为80后“新农人”,她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大型农机具,实现全程机械化规模化种植;积极延伸产业链,聚焦“三大板块”,打造“种养加销”模式。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走遍县里大大小小的农业合作社,与农户们面对面深入交谈,提交关于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增加对农户的技术培训等建议。
令人欣喜的是,现如今,一卷卷“奔丰收、求高产”的幸福图景正在田间铺展,一个个“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代表履职故事就在群众身边。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