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

汪 洋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4年第8期  浏览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的全新政治制度,具有先进的政治理念、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和国家学说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比如,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党是国家中的领导力量,一切政治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表机关,实行普遍、直接、平等的选举。我们党立足国情实际,把这些基本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人民政权建设中,经过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三三制”参议会、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探索实践,最终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中国人民通过这一制度,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不断翻山越岭、攻坚克难,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阔步前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在探索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党吸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经验,赋予其全新的政治内涵,不断丰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德主刑辅、法明令行的法治精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得到广大人民认同和拥护,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理念、价值、规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取得重大成果,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指引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体系完备、逻辑严谨、内涵丰富。主要内容包括:在道路和方向层面,包括政治发展道路、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和要求;在人大制度层面,包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地位、特点、优势、功效、原则的概括和阐述;在人大工作层面,包括对人大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加强自身建设的部署和要求。我们要全面系统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立足人大职能职责,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依法履职、担当作为,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法治保障。
  坚定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自信。要从“两个结合”的高度,深刻理解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充分认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历史必然、优势功效和世界意义,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信心、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坚持、不断完善、全面贯彻、有效运行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作者为《中国人大》杂志社总编)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