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卓娅·巴合提:用文物讲好新疆故事

通讯员 吐孙那衣·艾先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张宝山

来源: “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全国人大代表、新疆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博物馆)馆员卓娅·巴合提履职脚步匆匆。2月初,列席新疆两会回来,她便投入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结合文物普查工作对准备提交的议案和建议再进行调研,作最后的修订。
  卓娅·巴合提代表宣讲全国“两会”精神。(代表供图)
  做足“功课” 才能从容履职
  眼神清澈、脸上始终挂着甜甜的笑容,相比去年第一年履职,眼前的卓娅·巴合提看上去似乎变化并不大,但言谈之间,她多了几分从容和自信。
  出生于1989年的卓娅·巴合提硕士毕业于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主修考古学与博物馆学。2021年,她来到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博物馆)工作,从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馆藏文物研究工作,同时参与博物馆讲解工作。
  卓娅·巴合提代表(左)在人大代表联络站倾听民意。(代表供图)
  在卓娅·巴合提的桌上,一沓沓材料上用红笔标注着不同的符号,贴着各色便利贴,分门别类,十分整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重要讲话学习材料,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材料,这是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在她看来,不断充电学习,熟悉掌握中央和自治区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丰富自己的头脑,是当好人大代表的基础。
  回首这一年的履职经历,她笑着说:“参加专题培训、视察调研、执法检查,与其他代表交流,聆听他们的经验心得,学到了很多,以前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心中有个谱儿了。”
  提到未来的履职,卓娅·巴合提想到的是“学无止境”:“要不断在学习中提高履职尽责的本领,期待自己在往后的履职中提出更多更优质的建议。”
  心系文博 建真言献良策
  草原石人、金马饰件、驼首铜刀……走进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博物馆),一件件文物,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往与故事。
  博物馆有2300多平方米的展陈区,馆藏文物540多件(套)。如何充分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本地丰富的文物资源,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考古实物,讲好新疆故事,卓娅·巴合提有着自己的思考。
  在智慧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卓娅·巴合提撰写了99件(套)文物小传,并积极参与到“石人打卡”、AR文物识别互动、“通天洞遗址考古发掘互动平台”等一系列数字采集、智慧化展示、可视化处理的项目建设中,让展柜里的一个个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数字技术提升了博物馆的魅力指数,更好地满足了公众的文化需求,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2023年,博物馆接待游客已超过13万余人次。
  卓娅·巴合提代表展示可与观众互动的数字屏幕。摄影/马倩妮
  在卓娅·巴合提看来,文物的保护传承离不开科技赋能。“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用数字化技术为文物建档案,能最大化保留文物信息,为文物今后的保护、研究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今年,她的大会建议将围绕岩画类石质文物数字化保护展开。
  新疆地域辽阔,如何守护野外文物安全是一大难题。卓娅·巴合提负责野外文物巡查工作,虽然辛苦但却有了很多机会与县市文博单位同事共同探讨野外文物巡护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阿勒泰地区共有野外文物看护员60名,守护着651处不可移动文物。希望能通过提升技防手段等帮助野外文物看护员更好守护遍布在广袤大地上的珍贵文物。”卓娅·巴合提将目光锁定在加大野外文物巡查数字化手段投入上,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作为人大代表,履职的脚步不能停。”卓娅·巴合提说,阿勒泰地区文物资源非常丰富,还有大量对文物历史内涵挖掘、文物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等着她去做。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