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汪玉成: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于浩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短短十多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3年,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分享了余村的故事。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授予余村“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荣誉称号。图为汪玉成代表余村接受荣誉称号。(代表供图)
好路子带来了好日子
作为首批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的村庄,余村宜业宜居宜游,但过去这里也是疮痍满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水泥厂、矿山遍布,炸山开矿造成“山是秃头光、水成酱油汤”。这个污染严重的小山村,走到举步维艰的转型路口时,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踏上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
“2019年,我回到余村担任村支书,想着一定要带领全村上下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不懈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汪玉成说。
为了让好风景变成好经济,汪玉成发动村民开展“围墙革命”,探索组建“乡愁产业联盟”,筹资1.2亿元建起2万多平方米的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拆除不符合绿色发展规划的建筑近10万平方米,招引绿色产业项目52个。2023年,全村接待游客110多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247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011万元。
腰包鼓起来的同时,村民们也深刻感受了“两山”理念的实践伟力,发自肺腑地说:“好路子带来了好日子,余村人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让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只要在骨子里、根子上对人民群众有情有义,我们的工作就能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汪玉成说,有事摊桌面、遇事好商量,一直是他坚持的群众工作方法。
2019年,村里的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选址问题一度备受争议,特别是村民对工业园区“退二进三”持很大的反对意见。汪玉成第一时间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同大家算清“生态账”、“经济账”、“平安账”,听完后大伙儿都认为有道理,于是掀起了“奋战两百天,‘两山’焕新颜”攻坚行动,几个月时间就啃下了 “硬骨头”。游客综合服务中心落地建成,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余村是浙江地区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面对近年来不太景气的毛竹产业,汪玉成决定带着全村积极探索发展中草药、生态竹笋、食用菌菇、名贵树种等林下经济。去年,村里的林下经济示范园区共接待各类研学团队2万余人次。
“就是要千方百计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获得感。”汪玉成说。
在资源、资产入股,农民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规划下,余村先后落地了“年年有余”研学中心、5G物联网+溪泉鱼、余村印象、乡音酒馆、余村后巷、青来集等一大批利好项目。2023年,全村实现分红300余万元,人均分红3000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7.1万元。
余村还制定了“全球合伙人计划”,提出既留住“绿”更迎来“青”。现在的余村,一年有多达260场的文化社交活动、10万平方米的青年创业空间,更有“大自然工位”、“数字游民公社”等新模式,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设计师、程序员、插画师等,47个合伙人项目让1000多名青年大学生“大显身手”。
汪玉成是村里的支书,也是全国人大代表,他一直想着怎样帮助更多人富起来。他向镇党委提出,充分释放余村的辐射带动效应,联动集镇和周边10个村组建“五子联兴”强村公司。去年,该公司为各村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同时,余村还同四川、新疆等地的9个村结成对子,每年帮助对方销售土特产500万元以上,通过把“点绿成金”的经验送出去,带动更多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