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北京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首善之区开花结果

文/通讯员 京人宣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萍 实习记者 姜旭阳

来源: “北京人大”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2021年09月22日 14:16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民创造历史的高度,强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迅速掀起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

“法治”二字对北京的百姓生活意味着什么?它或许是依托12345市民服务热线建立的“接诉即办”机制,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或许是企业前行的政策“加速器”,帮助摆脱种种发展的桎梏,让营商环境更优化;或许是医院安装的安检设备和“一键报警”装置,让医院安全秩序变得更好,让医生出诊、百姓就医更安心;或许是引入山居民宿、森林康养等新兴业态的生态涵养区,在守护北京生态的同时,让周边的老百姓也能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民之福祉,法之所系。从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城市营商环境、医院安全秩序到生态涵养区保护和发展,从垃圾分类、物业管理到反食品浪费,种种看似“无解”的难题,因为有了“良法”,得以“善治”。聚民智、立良法、保落实、促善治。一部部已推出和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中的北京市地方性法规,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在市委领导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指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立法工作“全过程”汇聚民意,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提高立法质效,以高质量立法助发展惠民生,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关键作用,助力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

“砥柱人间是此峰”

坚持和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在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工作中,市委“定盘子、交任务、明方向”的领导作用不断加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提请市委专题研究,并以市委名义向全市转发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文件,市人大常委会年度立法计划经市常委会会议研究后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由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共同执行。《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北京市反食品浪费规定》等法规,都是由市委直接交付市人大常委会牵头有关部门调研起草,有效增强了各方面参与立法的工作合力。在《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立法过程中,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逐条研究重要条款,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市人大常委会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提出“提前介入、专班推进、‘双组长制’”的立法调研起草机制,同时,针对专班机制运行中出现的部门意见协调不充分、衔接不顺畅问题,再次提出“双向进入、‘四前’会商”的机制,即人大和政府工作力量都进入调研、起草、审议、实施环节,法规起草时为起草专班、审议时为工作专班;在立项论证前、提请审议前、二次审议前、表决通过前,政府起草部门、司法局、常委会专委办和法制办“一把手”共同会商一次。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将发挥主导作用的具体原则总结为“六个更加”,即调研更加深入、论证更加严谨、审议更加严格、介入更加主动、沟通更加充分、参与更加广泛,使人大主导更可操作。

2021年1月23日上午,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图为开幕大会现场。摄影/北京日报记者邓伟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汇聚民智立良法

提高疫情防控法治化水平,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每一项立法工作,都是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反复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开展起来。汇民意民智、凝民心民力,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治实践真正做到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成为高质量立法的“源头活水”,取得了良好效果,有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

对标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有关要求,借鉴其他省市经验做法,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确定东城区景山街道人大代表之家、西城区展览路街道万明园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等10个单位作为第一批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定了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则,就《北京市接诉即办条例(草案)》在基层立法联系点征求意见。下一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组织召开基层立法联系点授牌仪式,加强对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培训交流和工作成效宣传,保障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平稳运行,取得实效。

立法“民意征求”直通一线,围绕立法及时开展调研、座谈已成常态,推动全民参与立法,而且立法调研更加深入,论证更加严谨。以接诉即办立法为例,北京市领导先后到各基层单位,开展“持续推进‘接诉即办’‘每月一题’”大调研,就《北京市接诉即办条例(草案)》征求意见。7月21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带队赴朝阳区调研,深入了解大调研工作推进情况,并征求对草案二次审议稿的意见建议。北京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工作机构还随机邀请拨打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40余人参加立法座谈,让市民代表们为接诉即办立法工作贡献“群众智慧”。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还统一部署开展了通过代表“家”“站”平台征求《北京市接诉即办条例(草案)》意见建议的活动。全市11377名四级人大代表,深入到306个代表之家、2184个代表联络站及社区、村镇,听取并征求66915名市民的意见建议。

立法工作同时还注重市区联动和发挥专业优势。在《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立法过程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生态涵养区七个区的主体作用,深入7个区30多个乡镇村调研,听取市、区、乡镇人大代表以及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近600条。组织政府部门形成30多个专题材料,并征求专家意见。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梳理问题,着力从制度上推动解决。

注重充分发挥法治建设顾问的作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每一部重要法规草案都要征求法治建设顾问的意见建议,不仅对顾问就23部重要法规草案提出的372条意见建议逐一梳理进行汇编,还组织召开法治建设顾问全体会议。

探索“开门立法”新方式,线上线下参与立法的人数多、范围广。在制定反食品浪费规定过程中,通过学习强国、北京日报、北京人大、今日头条广泛开展网上问卷调查,据统计,近150万人积极参与问卷调查工作,共收到立法建议5500余条。

7月28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北京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作了关于《北京市接诉即办条例(草案)》修改情况的报告。《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草案)》提交二审。(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奉法者强则国强”

紧扣重点领域立良法

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是北京市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总目标,立法工作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市委领导下,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紧扣重点领域立良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立法工作扎实推进。

提高疫情防控法治化水平,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制定实施专项立法修法计划,按照“急用先行”原则组织专班加快推进紧要项目,制定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中医药条例等法规,通过关于修改《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的决定,明确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统一指挥调度”、院前医疗急救与非急救医疗转运分类服务和管理等制度,总结固化近年来的改革成果和经验做法。

“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助力民生福祉改善提升。在接诉即办立法工作中,通过制度设计与安排,把接诉即办工作中人民的权利亮出来,政府的责任立起来,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突出“即”的要求,建立健全“速”解民忧工作体系,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北京生态涵养区的绿水青山是首都的重要生态屏障。《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区分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和其他红线区域,采用不同的分类管控措施,以法治之力守护北京城市的“大氧吧”和“后花园”。

抓好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首都治理现代化。《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在点滴小事上下功夫,让城市更加美丽宜居。

法治守护“金名片”,传承北京历史文化特色。2021年1月27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全票通过《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从“保什么”“谁来保”“怎么保”“怎么用”四大方面,针对如何更好保护和发展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课题作出回应。

“小切口、小快灵”,制止食品浪费有妙招。《北京市反食品浪费规定》将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定,针对食品浪费开出“法治药方”,让每个餐饮浪费之举都有法可依,织密预防和制止餐饮浪费的法治之网。

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协同立法走深走实。自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以来,京津冀三省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立法保障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做好立法、修法工作,用法治手段保障顶层设计和重大决策的落实”要求,推进协同立法工作走深走实。2021年6月18日,京津冀人大立法协同工作机制第八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讨论并原则通过《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关于协同推进冬奥会法治保障工作的意见(讨论稿)》。7月29日-30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在各自召开的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分别表决通过了授权政府为保障冬奥会筹办工作规定临时性行政措施的决定,并于公布之日起施行。整合区域立法资源,协同推进冬奥会法治保障工作,成为深化京津冀协同立法,拓展协同领域的重要实践。

6月8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启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执法检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法令行则国治”

推动法律法规有效实施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执法检查作为推动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重要抓手,明确提出新立法法规同步检查、重点法规持续跟进、复杂问题多法并查、市区两级联动检查的工作思路,针对法规和问题确定执法检查的方式、规模和持续时间,通过检查掌握立法需求、检验立法成效、推动法律法规实施,使立法和监督紧密衔接。并创新监督方式,探索“审议意见+问题清单+督促整改”机制,为执法检查提质增效。

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2021年7月,《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组赴市政务服务中心就条例相关条款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调研,推动北京市营商环境优化再上新台阶,切实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加强公共卫生领域执法检查,为保障首都人民健康安全提供有力支撑。2021年7月,北京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丛骆骆带队,赴市公安局大数据平台开展《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执法检查,强调要加强大数据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研究,不断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守护好首都“后花园”,6月5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实施。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与条例实施同步开展执法检查,通过检查促进法规普及宣传,同时以更有针对性的普及宣传进一步推动法规全面有效实施,运用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

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就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情况开展执法检查。7月21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赴通州区开展固废法和“两条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执法检查。通过执法检查进一步推动固废法在北京的贯彻实施,高质量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的执法检查任务。紧盯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这两个“关键小事”,持续推动“两条例”落地落实。

2021年4月起,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对“两条例”实施情况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执法检查。对照2020年在“万名代表查三边,垃圾分类带头干”中查出的问题,此次执法检查分为分类习惯养成、垃圾源头减量等7个专题小组进行,检查覆盖全市16个区,153个点位。执法检查报告显示,“两条例”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8%,参与率达到90%,准确投放率达到85%,“两升一降”效果明显;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超过91%,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94%,党的组织覆盖率达到98%,物业管理“三率”水平全面提升。

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贯穿于法治生动实践,让法治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北京人大的立法工作亮点,适应了首都新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在推进首都治理现代化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为地方人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有益借鉴。

立志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踏上新征程,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首都新发展,谱写法治中国首善之区新篇章!

编 辑: 陶宏林
责 编: 于 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