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人大:立法呵护乌江“山水画廊”
文/通讯员 杨文斌 黄小超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孙梦爽
“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奔腾不息的乌江正在用磅礴力量书写新时代发展传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殷殷嘱托,用法治力量守护好乌江母亲河,以生态文明之光照耀前行道路,奋力续写乌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乌江源百里画廊全景——东风湖化屋景点。摄影/燕江涛
胸怀“国之大者” 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巍巍乌蒙屹立万载,滚滚乌江千里奔腾。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养育了沿岸2300多万各族儿女。乌江是贵州人民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一江、两湖、七河”,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乌江是“七河”之一,在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守护好乌江清水绿岸,对确保长江流域水生态安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增进沿岸人民福祉等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要求。青青蛟龙,奔流东去。乌江流域生态保护是党中央交给贵州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新时代赋予贵州的历史机遇。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落实到各项工作实际中去,胸怀“国之大者”,坚决扛起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大政治责任,严格依法履职,强化责任担当,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和决心,用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守护好乌江“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举行2021年贵州环保行启动仪式。摄影/伊航
立法守护:法律武器护佑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全方位”“无死角”呵护好乌江母亲河,加强立法是关键。全省各级人大坚持立法引领,积极探索流域保护立法,把乌江流域水生态保护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用法律武器呵护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乌江在贵州省境内全长889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8%,乌江干流水质可以说是全省河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晴雨表”。由于支流众多,羽状分布,各地情况差异,以“小切口”立法解决流域污染“大问题”成为贵州全省上下的立法“法宝”。
贵州省人大制定出台《贵州省水资源保护条例》《贵州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贵州省河道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市、区(县)一级制定了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贴近实际的“小快灵”法规,全省涉及乌江流域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有20余部。
比如,贵阳市人大在2003年出台《贵阳市南明河保护管理办法》基础上,于2018年作出关于依法推进南明河长治久清的决议,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不断攻克南明河久治但难以长清的历史顽疾。遵义市人大2018年制定《遵义市湘江保护条例》,为推进遵义市湘江水资源保护和治理工作,规范湘江开发利用,加强生态保护建设提供法律保障。沿河县、务川县、印江县分别制定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洪渡河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印江河流域保护条例。
以长江保护法为上位法,贵州省各层级地方立法以点带面开启守护乌江母亲河新征程。
贵州环保行队伍考察乌江干流构皮滩电站大坝段水质情况。摄影/张娴
贵州环保行:持之以恒推进乌江长治久清
两岸青山秀丽,江面波光粼粼,白鹭振翅群飞,展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这是2019年贵州环保行队伍连续第四年聚焦乌江时看到的景色。
而在4年前,2015年贵州环保行首次走进乌江时——“满目疮痍的磷矿开采留下的伤疤,河流里流淌的是牛奶般的含磷废水,乌江江面被一望无际的养殖网箱吞噬,每天几十万吨的黑臭污水直排乌江……”“污江”的情景触目惊心。
2021年6月22日,以“守护母亲河奋力出新绩”为主题的2021年贵州环保行活动正式启动,再次把聚光灯对准乌江。从乌江南北两源百里画廊到乌江天险江界河码头,“千里乌江、美在贵州”的新画卷交相辉映,共同唱响乌江生态之美。
贵州是全国重要的磷及磷化工生产基地。多年前,乌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曾面临突出问题,拉响生态“警报”。“乌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乌江母亲河在‘哭泣’,乌江的保护和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一度成为人民群众的呼声。
在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2015年至2019年,贵州环保行连续四年走进乌江开展监督活动,足迹踏遍乌江流域沿岸20多个区县和10余条一级支流,检查100余个单位和项目,行程万余公里。秉承“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紧盯问题、精准发力,连续跟踪、一抓到底,切实推动地方政府解决乌江流域总磷污染、网箱养殖、生活污染等痛点和难点问题。参加环保行的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为乌江流域的高水平保护进诤言、谋良策、出实招,汇聚了共同守护乌江“母亲河”的强大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用实际行动把“守护乌江母亲河”的执着写在了乌江流域大地上,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还给贵州省的父老乡亲,彰显了省人大常委会深厚的江河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与此同时,在贵州环保行的有力带动下,全省掀起乌江保护“铁腕”治污风暴。乌江流域保护治理被明确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举措,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出台磷化工产业“以渣定产”政策,率先在乌江流域启动全域取缔网箱养鱼,率先实现流域内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措施,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在贵州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贵州境内乌江干流水质由劣Ⅴ类逐年改善,2020年首次达到Ⅱ类标准,水质综合评价为“优”。
大家纷纷表示:“在环保行队伍多年的努力下,乌江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画卷又回来了,乌江实现了从‘牛奶河’到‘清水河’的蜕变,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大家一起共同见证了乌江‘由浊变清’‘由乱到治’的华丽转身,乌江又重新焕发了美丽新颜。”
2021年6月24日,在环保行座谈会上,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忠说:“乌江呈现出‘水清岸美景如画、鸟飞鱼跃人欢畅’的美丽景象,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我省‘黄金十年’发展期生态文明建设大踏步前进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务必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努力实现‘人民保护乌江、乌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让乌江母亲河永葆生机和活力,确保一江清水永远绵延后世、惠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