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如何让民主有形又有效?

——淮北市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解锁基层民主实践新范式

来源: “淮北人大”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换上引调水后,我们喝了安不安全?水价比原来贵还是便宜?”“我们能不能到水厂参观一下?”9月29日,在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淮北市中心实践站举行的群众喝上引调水工作征集意见座谈会上,群众代表张纯芬说出了大家对饮水保障的关切。参会的水务部门对问题进行了一一回应和解答。自从实践站建成运行,这样的活动在淮北各地陆续开展起来,群众有了直抒胸臆的平台,政策有了落地前的“民意体检”。现在,无论是物业管理条例的制定还是旧房改造的政策解答,都能看到群众代表、人大代表、职能部门围坐一堂的身影。
  织密民主矩阵:让服务触角直达民心
  2025年初的江淮大地,一股推动基层民主实践的暖流正加速涌动——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印发一号文件《关于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丰富拓展基层民主实践形式的指导意见》,这份重要文件的出台,为基层民主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淮北市人大常委会闻令即动,第一时间向市委汇报,将实践站建设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纳入常委会年度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要聚焦群众关心关切,引导更多群众走进实践站、参与民主实践,切实发挥实践站阵地作用!”在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淮北市中心实践站建成启用之际,市委书记汪华东现场调研指导,并全程参与首场进站活动,一条“党委领导、人大主导、群众参与”的实践站建设路径清晰呈现。
  “要充分发挥实践站五大功能,做到门常开、人常来、活动常开展,推动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这项工作的“领头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方宗泽的要求掷地有声。为让实践站真正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他多次调研督导,足迹遍布全市各县区实践站建设现场,从设计方案到活动流程,都与基层人大工作者、社区干部面对面交流,并现场办公解决资金保障、资源整合等难题。密集的推动举措让全市各级实践站建设跑出“加速度”,不仅实现了“开门迎客”,更通过常态化开展民意征集、民主协商、政策宣传等活动,成为群众愿来、爱来、常来的“民生驿站”。
  “建得好更要用得好,阵地全更要服务优。”市人大常委会牢牢把握“共建共享、边建边用、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的核心原则,将实践站建设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锚定“有场所、有制度、有设备、有记录”的“四有”硬标准,打破阵地壁垒,推动实践站与党群服务中心、代表“家室站点”等现有资源深度融合。市级中心实践站更是将资源整合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淮北市、相山区、相南街道实践站三块牌子共同悬挂,实现了政策落地、民意直达。这里还与基层立法联系点、预算监督基层联系点共建共用,让群众既能为地方立法提建议,也能参与财政预算监督,而代表履职评价管理系统的引入,更让代表的履职足迹、议案建议的办理进度实时可查、全程透明。从阵地融合到服务聚合,不仅避免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更让实践站的服务功能愈发多元、民主渠道愈发畅通。如今,一张覆盖全域的“1+4+N”民意矩阵在淮北大地铺开——1个市级和4个县(区)级中心实践站、33个镇(街道)基层实践站已经扎根基层一线,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触角延伸到城市每一个角落。
  架起连心之桥:让民主实践有声有果
  “把地方特色文化融进街头绿地,让历史遗存活起来”“大型活动审批能‘一站式’办好就太省心了”……在淮北市中心实践站的“十五五”规划编制征求意见座谈会上,市人大代表与群众代表的发言直抵民心,一条条带着温度的建议,成为规划编制最鲜活的“素材”。这些真知灼见的涌现,并非偶然。市人大常委会深知,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神经末梢”,实践站的生命力就藏在群众的“心里话”里,落在百姓的“参与感”中。正是这份清醒认知,让实践站成为了汇集民智、凝聚民心的核心阵地。
  为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建言人”成为“受益人”,常委会以实践站为支点,不断拓宽民主渠道、创新参与形式——从“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症结探讨,到“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立法”的细节打磨;从“2026年度市级民生实事”的清单梳理,到“群众喝上放心引调水”的细节优化,一场场主题鲜明的征求意见座谈会接连开展,人大代表带着履职责任而来,群众代表揣着生活感悟参会。这种“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务实姿态,让基层声音被精准捕捉,群众智慧被充分吸纳,最终转化为破解发展瓶颈、提升民生温度的强大效能。
  “我家老房子想翻新,哪些装修材料能申请补贴?”“支付凭证没开的发票,还能补办吗?”9月19日下午,淮北市中心实践站内,此起彼伏的提问声让原本宽敞的空间更显人气旺盛。50余名群众围坐一堂,目光紧紧锁定宣讲台,把心里攒了许久的“急难愁盼”一一抛出。这场热闹的政策宣讲,正是实践站答疑解忧的生动缩影。市人大常委会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用实践站搭起政策沟通桥梁,牵头组织“家门口的政策宣讲会”,不仅安排业务骨干逐条解读政策细则,还就群众疑问一一作答。从群众紧锁的眉头到舒展的笑容,从争先恐后的提问到点头称赞的认可,“零距离”宣讲让政策真正从“纸上”落到“地上”,更暖到群众“心里”。
  市级中心实践站的活动丰富全面,各县(区)、镇(街)实践站的活动也各具特色。“大家好,我是市人大代表邵景卫,今天在代表直播间与大家一道‘云游’烈山,感受城市魅力,共话文旅发展。”10月1日晚,烈山区中心实践站的“代表直播间”正式上线,亲切的开场白迅速拉近了与网友的距离,邵景卫和烈山区旅游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刘恒奎化身“文旅推介员”,通过数字平台为家乡文旅产业代言。直播中,他们通过生动讲解,对烈山文旅资源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将淮北四季之美清晰呈现。直播间不仅是推介平台,更是代表收集民意、汇聚民智的“线上联络站”。“有没有推荐的精品旅游线路?”“建议增设休息座椅方便老人孩子。”面对不断刷新的提问,他们耐心解答、真诚互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不仅烈山区的“云端民主”走得实,濉溪县濉溪镇实践站打造“濉时e办”、相山区东山街道“办公晨摊”、杜集区矿山集街道“民主议事厅”等都正在把“民主”变成群众身边的“实在事”——不用跑远路,就能反映诉求;不用费口舌,就能参与决策。这些扎根基层的民主实践,不仅让群众的声音被听见、被重视,更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从不是庙堂之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扎根街坊邻里的鲜活实践。
  讲活人大故事:让人民民主可知可感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到好人碗里头。”清脆的宣讲声在淮北市中心实践站里回荡,当这句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民谣被娓娓道来,展板前驻足的群众不约而同地放慢了脚步,目光落在那幅定格“豆选”场景的老照片上—粗瓷碗里的黄豆颗颗饱满,承载着旧中国百姓对民主的最初向往。在推进市级中心实践站建设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将宣传教育功能摆在重要位置,以“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看得见、摸得着”为目标,精心打磨展陈内容与形式:从陕甘宁边区的“豆选”初心,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从国家层面的制度演进,到淮北市人大常委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实践的鲜活案例,文字阐述层层递进,图片资料生动鲜活,让整个实践站成为一部立体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史”。
  为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活”起来、传出去,市人大常委会更是下足“绣花功夫”—从机关内部精心挑选12名理论功底扎实、表达能力突出的年轻同志,组成“宣讲小队”,让他们在实践站一一展示,这些年轻宣讲员带着对人大制度的深刻理解,梳理历史脉络、打磨宣讲脚本,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转化为可感可知、直抵人心的生动叙事。
  当镜头对准市级中心实践站,一部主题鲜明的理论宣讲微视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个好制度》应运而生。市人大常委会以实践站为 “天然演播厅”,将小广场展示的理论图片、代表接待群众的暖心瞬间、民意协商议事的热烈场景一一捕捉,让抽象的民主理念在实景镜头中变得可触可感。微视频以“故事化叙事+场景化呈现”为核心,既追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脉络,又聚焦实践站作为民主“神经末梢”的创新实践,接地气的镜头语言、吸引人的历史故事、有温度的实践案例,让宣传少了“说教”,多了“共情”,使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在光影传播中更加深入人心。
  宣传不止于光影流转,还在于文字沉淀。为让实践站的生动实践被更深度地感知、更广泛地传播,市人大常委会各工委立足牵头开展的各项进站活动,以笔为媒、以文为桥,精心撰写宣传侧记,用细腻笔触勾勒实践站的履职图景,用生动文字诠释民主实践的深刻内涵。一篇篇侧记佳作,既是实践成果的集中展现,也是民主理念的生动传播。《人大搭桥送政策“及时雨”民声问需绘就“安居图”》聚焦政策宣讲,鲜活呈现实践站作为政策传递“直通车”的重要作用;《汇智聚力谋发展共绘淮北“十五五”新蓝图》围绕协商议事、建言献策等核心环节,生动记录代表与群众共商发展大计、共话美好未来的热烈氛围。优质内容赢得广泛关注与认可,多篇文章先后在人民网、《江淮法治》等国家、省级权威媒体平台刊发,既扩大了淮北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影响力,也让更多人看见相城大地民主实践的温度与力量。
  从民意矩阵的全域覆盖到理论宣讲的浸润人心,从老百姓的畅所欲言到“代表直播间”的互动创新,实践站的每一步探索,既彰显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更书写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淮北的生动实践。未来,淮北市人大常委会将以更实举措强根基、更活形式搭桥梁、更优服务聚民心,持续建好用好实践站这一重要平台,让民主之花灼灼绽放,绘就淮北全过程人民民主壮丽画卷!
编 辑: 闫一鸣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