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盐城盐都人大:构建水环境监督员体系探索人大引领全民治水新路径
水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晴雨表”,直接关系民生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大局。面对人民群众对“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迫切期盼与水环境治理点多面广的挑战,盐都区人大常委会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与法定职责,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创新构建“精准选聘、闭环监督、多元共治、长效赋能”的水环境监督员履职体系,通过发挥人大代表和民间力量的协同作用,走出一条具有盐都特色的“人大主导、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水环境治理新路径,有力推动了区域水环境治理模式从“被动治”向“主动护”转变。
精准选聘建机制,织密立体监督“一张网”
“河道治理,‘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单靠行政部门巡查,难免有盲区。必须发动群众,打造一支永不撤离的监督队伍。”区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在部署工作时强调,有效监督必须依靠严密的组织和专业的队伍。区人大常委会将水环境监督员制度列为年度工作重点,建立“区人大统筹指导、镇街人大组织落实、监督员定点履职”的三级工作机制。经过严格推荐和遴选,首批16名熟悉水性、热心公益的人大代表、老党员、网格员受聘上岗,实现了对全区主要河道、重点片区的水环境监督全覆盖。创新构建“1+3+N”监督模式,即以《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为统领,配套开展日常巡查、信息报送、评议建议三项基本职责,联动生态环境、水利、住建、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建立信息共享与快速响应机制。
各镇街人大工委迅速行动,盐龙街道将监督员纳入“代表河长”体系,共同巡查蟒蛇河等重点河道;潘黄街道建立“监督员—社区—部门”直通车,确保问题即发现即传递;秦南镇组织监督员参与镇域水系综合治理方案的讨论,将民意直接融入治理决策。
闭环监督提质效,打出溯源治本“组合拳”
为确保监督发现的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区人大建立并严格落实“巡查发现—记录上报—转办督办—反馈销号—回头看”的闭环监督链条。监督员手持“巡查日志”,对河道排污口、水质变化、岸线保护、水面清洁等情况进行常态化“健康体检”,将发现的“飞线排污”、“水体富营养化”、“非法捕捞”等问题,通过APP或微信群直报区人大环资工委。环资工委分类梳理后,以清单形式交办相关职能部门,明确整改时限,并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跟踪问效。
通过监督员的有效巡查和人大持续督办,去年全区推动整改入河排污口问题20余个,清理河道障碍物30处,协助查处环境违法行为5起。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难题,区人大推动监督员参与农业农村部门的生态种植养殖宣传,从源头减少污染。这种“移动探头”与“法治齿轮”的高效咬合,实现了“问题在河边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成效由群众检验”的治理闭环,水环境监督员已成为河湖健康的“守护人”。
多元共治聚合力,绘就水清岸绿“同心圆”
坚持以法治为纲、以共建为基、以共享为本,积极引导多方力量共同守护水生态。深化“人大监督+民间河长”协同模式,鼓励监督员结合自身优势发挥作用。郭猛镇一位退休水利干部担任监督员后,不仅日常巡查,还主动为周边村民讲解护水知识,成为流动的“环保课堂”;潘黄街道探索“监督员+网格员”联动,当监督员反映某小区内部景观河水体发臭后,网格员迅速排查,发现雨污混接点,人大代表牵头推动物业和住建部门在一周内完成整改。这种“代表引领、专家助力、群众参与”的共治格局,有效凝聚了护水合力,让水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长效赋能增活力,构建智慧护水“新支撑”
盐都区人大通过创新“代表履职+生态监督”模式,将人大监督职能与水环境监督员的日常活动深度融合,确保制度行稳致远。定期组织监督员参加《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培训,提升依法监督能力;开发“盐都智慧护水”小程序,实现巡查轨迹记录、问题图文上报、处理进度查询一站式管理;建立监督员履职档案和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者予以表彰,激发履职热情。系统总结推广盐龙街道“代表领衔巡大河”、郭猛镇“银发护水队”等特色经验,推动形成“人大主导、政府尽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碧水保卫战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水环境监督员制度贵在坚持、重在实效,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盐都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葛建华表示。下一步,区人大将推动监督员队伍管理与数字赋能相结合,与政府相关部门协同发力,让盐都的每一条河流都成为润泽民生、承载乡愁的幸福河。在这里,群众的“生态期盼”正转化为可见可感的“碧波美景”,“水韵盐都”的画卷正越绘越动人。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