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人大“搭台”代表“起舞”亮点多

——海东市化隆县人大常委会指导乡镇人大融入乡村振兴战略

来源: 海东人大网  浏览字号:
  今年以来,海东市化隆县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赵乐际委员长在青海调研时讲话精神的丰富内涵,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注重加强对乡镇人大主席团的指导,充分激发乡镇人大工作活力,切实把乡镇人大工作融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实践中,使乡镇人大工作有阵地、代表履职有平台、群众呼吁有渠道,涌现出乡镇人大“搭台”、各级代表“起舞”的诸多亮点。其中,查甫乡人大“四字工作法”、雄先乡人大代表工作“三三三”机制2例典型经验颇具代表性。
  案例一:查甫乡人大以“四字工作法”为乡村振兴聚势赋能
  今年以来,查甫乡人大主席团紧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围绕乡党委建设“灵秀查甫”的总体工作思路,以“严”排查、“实”建设、“细”整治、“特”打造的工作方法,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严格谨慎,排查安全隐患。为保障全乡民生安全,乡人大主席团紧扣夏秋防汛、用火用电安全、住房安全、农作物秋收等重点领域,同时将食品安全、校园营养餐质量、村集体“三资”监管等纳入重点排查范畴,不定期在各选区内走访排查。联合乡派出所对校园安全、乡村小卖部开展专项检查,严把食材采购、加工制作等关键环节,守护师生饮食安全。聚焦村集体资金使用、资产处置、资源流转等情况,逐项核查台账、实地核实,防范集体资产流失。此外,主动联合乡纪委开展医疗、养老领域监督检查,重点整治药品加价销售、医保报销弄虚作假、养老服务敷衍应付等问题,进一步规范医疗、养老服务秩序。同时参与各村道路交通安全检查和警示标识标牌设置,坚持边排查边管控、边排查边鉴定、边排查边整治,全面筑牢安全防线,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贡献人大代表力量。
  追求实效,建设民生工程。乡人大代表充分发挥“连心桥”作用,深入村社倾听群众呼声,收集梳理意见建议。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协助乡党委靶向破解民生难题,不仅全力协调解决夏牙、查夏公路施工及春季农作物种植、夏季牧场放牧过程中的矛盾纠纷,监督实施索拉等6村人畜饮水改造、上曲加和中曲加村灌溉水渠修缮、东台村桥梁加固等项目;更聚焦历史遗留问题,成功推动查一、查二村道路补短板项目落地、商铺产权办理清零、乡兽医站标准化建设完工、殡葬服务站不动产权属明晰等8件民生实事办结。同时,针对乡政府院子及周边道路破损问题,积极协助推动沥青铺设翻修工程实施,改善群众办事及出行环境,督促乡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履职,为各类项目建设如期完成打下坚实基础。
  细处着手,整治人居环境。乡人大主席团立足实际、精心组织,形成“全域覆盖、分类推进、常态长效”的工作模式,推动人大代表与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凝聚“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思想共识。发动人大代表带头亮身份、作表率,牵头组建“代表+村干部+村民志愿者”整治队伍,围绕村容村貌提升、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改善三大重点,逐户核查残膜回收、垃圾分类处理、污水排放情况,集中清理道路两侧灌木杂草、田间地头白色垃圾、村庄角落废弃杂物,同步排查农户房前屋后乱堆乱放、墙体乱涂乱画等问题。针对排查出的短板,人大代表主动认领整改责任,一方面带头美化绿化自家庭院,打造示范样本,另一方面通过微信群发布倡议、实地帮促引导等方式,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村庄清洁行动,着力打造“道路整洁、庭院美观、空气清新”的宜居宜业环境,让群众在环境改善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产业。乡人大代表立足查甫乡自然资源禀赋,以“强产业、创品牌、促增收”为目标,聚焦马铃薯主导产业,全链条发力赋能发展。在农药发放、地膜铺设等环节全程监督,确保生产标准化;在采收环节,牵头搭建“农户+合作社+收购商”对接平台,协调解决洋芋收购中的价格争议、运输难题,保障农户利益;在后续环节,积极推动残膜回收再利用,牵头建立回收点,实现种植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助力绿色农业发展。今年,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1571.56亩,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57.5%,预计全乡马铃薯种植收入可达2800余万元,户均增收17000余元,推动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益”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案例二:雄先乡人大以“三三三”机制提高代表履职能力
  今年以来,雄先乡人大主席团建立“三三三”机制,真正做到代表履职在一线、倾听民声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全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三员”机制架起党群“连心桥”。一是当好惠民政策“宣传员”,让各项政策家喻户晓。为增强群众的防火、防灾、安全生产等意识和各项政策的知晓率,人大代表们纷纷走村入户,用摆事实、讲道理、举案例的方式,把各项政策讲清讲透。尤其在今年的地质灾害期间,累计发布气象预警信息、防汛安全通知70余条,手把手教群众掌握防汛自救知识,覆盖群众约300人次。二是当好村级发展“参谋员”,让群众诉求高效解决。依托乡代表联络室和5个代表活动室,代表们利用开展活动、召开会议等时间,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快速响应、联动处置。年内群众反映的饮水、救助等26件实事得到有效解决。三是当好民生实事“监督员”,让治理效能持续提升。组织代表聚焦乡村振兴、环境整治、民生领域等开展重点监督。同时采取人大+纪委模式有针对性开展监督检查,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了20余条整改意见并推动落实。
  让“小阵地”发挥“大作用”。创新探索“人大代表联络室+”新模式,搭建群众“连心桥”,做好为民“服务站”,扎实推进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走实走深。一是联络室+学习阵地,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充分发挥联络室(活动室)作用,采取推送学习资料“分散学”和不定期组织代表进室“集中学”的方式,强化代表履职能力。今年来,共开展履职培训2次,集中学习12次。二是联络室+选民说事,解决民忧更精准。通过代表问事、选民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的工作法,让选民有地方“说事”,让代表有渠道“干事”,积极为代表与群众、群众与政府之间搭建沟通“连心桥”,切实解决了群众教育布局、临时救助、村级事务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今年以来,群众反映的20多条合理诉求经协调相关单位均已得到有效解决,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6件。三是联络室+社会治理,助推辖区和谐稳定。为充分发挥代表在基层治理中的担当与作为,将人大代表联络室(活动室)服务范围进行延伸,引导代表进“两室”开展方方面面的工作,有效化解了12起矛盾纠纷和26件信访等问题,使“两室”发挥了调解室的作用。
  “三到位”激发代表履职活力。一是学习到位。年初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代表们在“多学”“多听”“多看”的基础上,加强对《代表法》《人大代表履职工作手册》《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帮助代表全面掌握人大工作知识,提高依法履职能力水平。二是活动到位。组织代表进“两室”接待选民,与选民面对面述履职、晒工作、听意见、答问题,把代表“两室”用活用好,成为依法履职、为民服务的阵地,组织人大代表对本乡重点工程、民生项目、环境整治等工作开展阶段性调研、督导,让人大代表多“接地气、察民情、解民意”,提出更多合理性意见建议。三是机制到位。在落实好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人大主席团成员与代表、选民的多层级、全覆盖、紧密型联系机制,7名主席团成员直接联系44名人大代表,通过联系机制的贯彻落实,进一步畅通民意汇集渠道,拓宽代表履职平台,把党的政策“福音”传下去,将群众“呼声”传上来。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