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人大代表“码”上办北京路商圈闲置地块变身电动车“安心港”
11月初,廖小姐骑电动车经过越秀区北京街道大马站附近,突然发现周边交通秩序大变样,“有一段时间没有来了,居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道路两旁的拥堵少了、道路畅了,行人也不用在乱停放的电动车中间艰难穿行了。
事实上,在几个月以前,这里还是另一幅景象。外卖小哥穿梭不息却“一位难求”,居民逛街购物电动车只能“见缝插针”,占道停放、交通拥堵不仅影响出行体验,更给老城区治理出了道“难题”。
扫码“递”意见
作为广州“千年商都”的核心,北京路商圈热闹非凡,但随之而来的电动自行车停放问题却成了“老大难”。今年9月,有居民通过北京路商圈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二维码,将“停车难、交通堵”的烦恼直接“递”到了人大代表手中。“群众的呼声就是我们履职的方向!”越秀区人大常委会北京街道工委第一时间响应,一场围绕“停车难题”的调研行动迅速展开。9月22日,人大北京街道工委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专项调研,实地察看了北京路商圈周边交通堵点,初步确定了利用景豪坊闲置工地建设停车点的思路;9月28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到现场调研,与代表们共商“优化标识指引、设立配送集散点、多部门联合执法”等破解之策;10月15日,人大代表现场督导,从安全防护到配套设施,从工期推进到长效管理,逐项督促施工方落实各项举措。李嘉斌、王立、周新华等7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关于在北京路商圈周边增设电动自行车停放点的建议》,为项目推进按下“快进键”。“安全措施必须第一位!”“后期管理得跟上,确保长期发挥作用!”代表们的叮嘱,化作了项目建设的“硬指标”。短短一个多月,昔日闲置的工地竟迎来“华丽变身”。新增260个电动自行车专属车位的停车点崭新亮相,地面规范的停车泊位清晰分明,充电桩、监控设备配齐到位;地下一层更升级扩建成汽车停车场,“一车一电”停车难题就此同步化解。11月初项目正式开放后,大马站周边交通秩序大变样,拥堵少了、道路畅了,商户和居民纷纷点赞。“没想到扫码反映的问题真的解决了!现在来北京路逛街,电动车停得又安全又方便,再也不用到处‘找车位’啦!”家住越秀区的李先生笑着竖起大拇指,为刚投入使用的景豪坊电动自行车停放点点赞。
三方协同机制实现长效管控
此次停车难题的成功化解,不仅回应了市民的迫切需求,其背后“盘活闲置资源、推动多方共治”的治理创新,更为解决同类城市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早在2023年,人大代表就以“短期利用、长期适配”为核心思路,建言献策推动广大路闲置地块变身全省首创的“四网融合”再生资源精细化分类回收站。这一成功经验再度“复制升级”,景豪坊闲置工地通过“地面电动车位+地下汽车场”的立体改造,实现“资源盘活+民生补短板”的双重突破,正是广州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的鲜活注脚。如今,“工地管理方+充电桩运营方+广百百货”三方协同机制已经建立,实现了场地维护、设备运营的长效化管理;大马站清运大批临停电动车,实现人车分离;西湖路沿线安装隔离设施,规范车辆通行,缓解交通拥堵;多部门联合开展常态化执法,市民从“乱停放”到“规范停”的习惯正在养成。
从群众扫码反映问题,到人大代表全程督办,再到各部门协同落实,这场“小切口”的民生实践,交出了“大民生”的温暖答卷。未来,人大代表们将继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城市更有温度、治理更有精度。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