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阳江阳东:完善代表联络站建设 激活全过程人民民主活力

来源: “广东人大”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以前反映问题要跑镇里,现在家门口的联络站就能说事儿,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好!”秋日里,阳东区红丰镇的居民望着镇中心联络站崭新的接待窗口,纷纷由衷感慨。从镇政府三楼迁到一楼核心区域,面积从30平方米扩展至65平方米,这个功能分区科学完备的联络站,成为阳东区各人大代表联络站服务群众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阳东区人大常委会牢牢把握人大工作的政治属性和人民属性,以完善代表联络站建设为抓手,通过“标准化建设夯基、规范化管理提效、常态化履职惠民”,构建起覆盖城乡的“15分钟民意服务圈”,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沃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建强阵地
  织就覆盖广泛的“民意网络”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基在人民,载体在阵地。
  阳东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将代表联络站建设视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础性工程。一方面,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构建起“镇级中心联络站+村级联络站+特色产业联络站”的立体化阵地网络。另一方面,严格落实“有场地、有人员、有制度、有活动、有经费、有设备”的“六有”标准,省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乡镇人大工作经费,区财政对示范点给予5万元专项补助,为联络站高效运转提供坚实保障。
  针对地方产业特色,阳东区创新打造特色产业联络站,将履职阵地延伸至发展前沿。五金刀剪行业联络站扎根工业园,组织代表深入企业一线梳理困难问题清单,跟踪推动相关部门落实解决。
  新洲镇人大将联络站建在荔枝产业链上,代表们提前对接海关和国外客商,助力200多万公斤荔枝远销欧美及东南亚,让“小站点”成为服务产业发展的“大平台”。
  红丰镇人大更是将联络站升级作为便民服务的突破口,不仅优化选址和空间布局,还实现“一站一码”全覆盖,群众扫码即可反映问题,每月15日固定为代表进站接待日,97名各级人大代表轮流坐班,让民意诉求“随时能提、随地能说”。
  与此同时,阳东区人大常委会定期组织专题培训,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代表履职能力。今年以来,已专题培训区、镇人大代表超过500人次,有效提高了代表履职整体水平,让代表既“懂政策”,又“接地气”。
  创新履职
  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米”
  “水渠通了,今年的稻田又能丰收了!”当大八镇永东村的村民看着清亮的水流进农田,脸上满是笑容。这一变化,源于大八镇人大代表在“流动板凳会”上收集的诉求。阳东区立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特点,创新推行“固定议事厅+流动板凳会”双平台机制,让人大代表走出联络站,把议事桌搬到田间地头、群众家门口。
  去年以来,大八镇人大组织代表深入村庄农田开展“流动板凳会”,截至目前,共收集群众意见62条,办结60条,成功解决了新垌村自来水供应异常、大八河河道漂浮物清理等民生难题。
  除了“流动板凳会”,阳东城区还新推出“代表茶室”。在竹篙山森林公园入口广场旁,东城镇人大通过构建“代表+联络站+联络室”民意收集体系,完善大山美术馆联络室的功能设施,设立人大代表茶室和人大书吧,为代表履职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民意收集点。该新平台的建成,促成《关于提升建设那龙河碧道项目,激活绿美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议案》落地,实现了生态景观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值得一提的是,阳东区人大还推动阵地由线下延伸至线上,让民意渠道的传播路径更畅通无阻。阳东区全面接入“粤人大”“粤当家”等数字化平台,在镇区显眼位置张贴联络站二维码,构建“数字联络站”。群众扫码即可提交诉求、查询进度,实现“码上反映、马上办理”。据统计,东城镇人大通过线上平台接收群众诉求122条,办结率达97%。
  从大八镇田间地头的“流动板凳会”倾听民意,到东城镇“数字联络站”实现“指尖直达”收集民意,阳东区的人大代表联络站正成为倾听民声的“窗口”、化解矛盾的“平台”、凝聚合力的“纽带”。
  精准破题
  书写服务大局的“民生答卷”
  “没想到反映的牛蛙养殖场污染问题,这么快就得到解决!”看着由浑浊变回清澈的河水,大八镇周亨村的村民连连称赞。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阳东区人大代表梁启宗多次实地调研,提交相关建议,促使镇人大迅速协调环保、农业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违规养殖场依法整改关停,让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这背后,是阳东区健全闭环工作机制的坚实保障。
  通过建立“分类梳理、分级办理、限时办结”的意见处理闭环机制,阳东区人大已构建起“一般性问题当场解决,复杂问题联合办理,重大问题统筹协调”的为民服务工作格局。“人大智慧”,正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一线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
  为解决群众反映热切的圩镇“六乱”问题,大沟镇人大提出“拆建并举”方案,推动拆除乱搭建625处,建成“四小园”80余个。面对荔枝产销旺季占道经营矛盾,大沟镇人大推动设立1500平方米临时销售点,实现“安全”与“增收”双赢。
  围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阳东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更是成为凝聚民智民力的“纽带”。比如,东城镇人大联合阳东区文广旅体局争取省级资金785万元,建成28万平方米的美的湿地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城市绿肺”;大沟镇代表提出的“建招同步”机制、蚝产业链延伸方案被纳入政府工作部署,寿长蚝交易码头项目预计可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1.6万元。
  下一步,阳东区人大常委会将持续深化代表联络站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进一步拓展履职渠道、提升服务效能,让联络站真正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阵地,让民主之花在基层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为阳东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大力量。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