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推动形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宫宜希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9期  浏览字号:
  今年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五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作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长期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持续加强法治建设和工作监督。9月10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
  分组审议中,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报告内容全面、数据详实,是一份求真务实、高质量的报告。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深刻认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保持定力,综合施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碳强度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完成情况基本符合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预期进度,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NDC目标……
  报告显示,在党中央领导下,国务院及各有关部门全力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快构建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推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报告指出,能源和产业转型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6月底,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达22.2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例达60.9%。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实施煤电“三改联动”,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天然气生产和利用量稳步提升。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和重大水电工程,核电在运在建规模升至世界第一。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和输电网络。“十四五”以来光伏组件、锂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7倍、6.4倍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重点领域绿色发展持续推进。2024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16.9亿平方米,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97.9%。构建清洁低碳交通运输体系,2024年重点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约70%,民航绿色转型成效突出。加快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我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
  全国碳市场逐步完善。出台关于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公布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制定系列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技术规范等,法规政策基础框架搭建完成。建立实施月度存证数据日常监管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数据质量。完成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覆盖全国碳排放量超60%。
  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深入推进。印发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开展城市体检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气候系统监测向多圈层拓展,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持续提升。强化重大灾害防范应对,基本建成全国应急指挥体系。将适应气候变化要求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加强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重点区域适应工作。
  基础能力稳步夯实。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上线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常态化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开展产品碳足迹标准编制、标识认证等工作。同时,科技创新和政策激励不断强化,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积极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令人深感振奋。”与会人员纷纷表示。
  “我国‘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禀赋特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基本格局。2024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3.2%。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煤炭仍是我国主要能源,煤炭清洁利用还存在很大空间。”杨振武委员建议持续提高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要立足我国能源结构实际,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持续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能源结构的环境效益。”
  “碳排放核算是国际气候领域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一个国家承担减排和出资责任的依据,但目前碳核算体系主要考虑碳生产端,未考虑消费端因素。需建立全生产周期及全消费周期的更合理碳核算体系,既考虑生产过程的碳排放,也考虑最终产品消费。”侯建国委员表示,应高度重视碳排放核算体系研究,通过深入研究碳核算理论、方法和技术,建立从生产端、消费端、自然源的全口径核算碳排放体系,构建更合理科学的碳核算体系,推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碳排放及应对气候变化中公平承担应尽责任。
  何新委员建议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加强绿电、绿证、碳交易等政策衔接,提升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凝聚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合力。“要统筹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碳排放强度指标分配和评价考核制度。”
  为助力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统筹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任重道远。
  对此,报告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编制2035年NDC目标并推动落实,形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报告显示,要健全法律政策,统筹推动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健全市场机制,着力构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完善工作体系,全面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支撑保障,系统提升基础能力;坚持多边主义,持续提升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影响力、引导力和塑造力。
  “要结合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统筹推进绿色低碳相关法律的立改废释工作,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特别是要增强法律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工作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何新建议,建立健全碳排放的双控制度体系,加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并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
  郝平委员也建议,利用编纂生态环境法典的契机,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进一步明确“双碳”目标的基本原则、战略规划、管理体制、法律责任等,通过完善法规标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的监督落实。“要加强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督促公众牢固树立绿色低碳意识,自觉履行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能源需求保持较快增长。从这个趋势看,‘十五五’时期降低碳排放难度较大。”杨振武建议,做好“双碳”专项规划,统筹考虑发展趋势、潜力和困难,科学制定“十五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引领“双碳”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在节能降碳方面,肖捷副委员长建议,进一步发挥好节能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作用。“根据有关方面测算,2006年以来节能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通过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可以从源头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他建议有关方面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深入分析各领域各行业节能潜力,以更有力的举措统筹推进节能和降碳工作,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在绿色发展转型方面,何维副委员长建议在“四个转型”上进一步下功夫。他表示,第一,能源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新旧能源有序更替,以非化石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为能源主体。第二,材料应用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方面,既要有源头引领,也要在应用端尽早转型,实现材料革命。第三,制造业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环节,在制造过程中最大程度降低能耗与材耗。第四是消费转型,绿色低碳产品要由价格机制作支撑。通过以上四个转型,最终实现能源革命、材料革命、先进制造的绿色革命以及消费革命。
  汤维建委员建议健全气候变化司法制度。“气候变化的司法治理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更是绿色法律治理在‘双碳’领域的重要体现。我国气候变化司法制度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诉讼制度相结合,在多维度发展和完善气候变化司法制度。”他建议,一方面既有的环境司法制度应当吸纳气候变化问题,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司法需要继续完善内部与外部的衔接机制。
  报告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工作,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