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揭阳市:三级人大联动发力 为蓝色经济注入“人大动能”
10月初秋,广东沿海依然炎热。
惠来县靖海镇华深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育苗车间里,阳光透过遮阳布的网格洒落在养殖池里,清澈水体泛起粼粼波光,密密麻麻的鲍鱼苗吸附在特制附着基上吐纳呼吸。揭阳市人大代表、企业负责人陈华生正循着标准化流程监测水温、调控水质。作为惠来县鲍鱼产业协会会长,陈华生和他的同行们精心培育的优质鲍鱼苗享誉全国,产量占全国鲍鱼苗市场份额的40%。
十多公里外的惠来临港产业园,塔吊林立,焊接火花飞舞。蓝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里,工人们正为下一台深海养殖平台的零部件进行精密加工,这座投资14亿元的基地,已成功交付粤东海工制造业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恒燚一号”深远海养殖平台。不远处的天顺风能海工装备科技(广东)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项目基地,一座座重达2000吨的承载深海风电核心部件的关键基座导管架正在进行最后检测,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已交付30套导管架,目前订单排期已到明年。
岸上孕育鲍鱼苗的育苗池、远征深海的智能平台、支撑海洋新能源的装备制造,串联起揭阳市锚定海洋经济总规模千亿元目标,向海图强,谱写发展现代化海洋经济的产业升级史。这背后离不开揭阳市县镇三级人大“同题共答、联动发力”,推动加快构建具有揭阳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助力。近年来,揭阳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市委全力打造“一化一海五优特”部署要求,以市县镇三级人大联动为抓手,从田间地头到深海之上,从执法检查到建议落地,市县镇三级人大拧成“一股绳”,为揭阳蓝色经济崛起注入了强劲动能。

“龙宫号”支腿式重型海洋牧场平台
联动履职打造“1+1+1>3”聚合效应
位于粤东沿海的揭阳,海岸线长142.17公里,海域面积9300平方公里,150多种较高经济价值鱼类在此繁衍生息,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天优势。为进一步凝聚市县镇人大工作合力,让揭阳市三级人大在助推海洋经济发展中,真正实现“1+1+1>3”的聚合效应,揭阳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揭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深化市县镇人大上下联动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每年年底,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广开言路”——充分听取、广泛收集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各专(工)委意见建议,拟定下一年度联动事项,纳入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确保全市各级人大“靶心一致、方向不偏”。“没有联动机制,市县镇人大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有了机制,才能拧成‘一股绳’,切实解决海洋经济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揭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负责同志在谈及人大上下联动工作时如是说。
近年来,在揭阳市人大常委会牵头下,市县镇三级人大联动,创新“人大代表+专家顾问+专(工)委干部+基层人大”模式,围绕海洋牧场、海工装备、海洋气象等关键领域,组织各级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开展专题调研,为产业发展找出“痛点”、开出“药方”。
惠来县是揭阳海洋牧场的核心区,但长期以来,外海海域“水流急、台风多、无屏障”的自然条件,让深水网箱养殖“看天吃饭”。“在养殖鲍鱼的过程中,我们都怕台风一来,网箱将会被掀翻,辛苦养的鲍鱼就全没了!”一些当地的养殖户直言。除了台风隐患,养殖户还反映“离岸远的海域水文复杂,没经验不敢养”“深水网箱成本高,融资难”等问题。2023年11月,调研组深入惠来县神泉镇、前詹镇鲍鱼养殖区,与养殖户面对面交流。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调研组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实做细该市海域的本底海况、底质构成、海床植被、理化指标、生物种类等勘测,做好养殖区域顶层设计,切实保障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产品安全;同时加速培育做强“海洋能源+海洋养殖+渔产深加工+渔港经济+装备制造”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着力招引一批海产养殖、海洋装备等领域头部企业,特别是要抓好海洋牧场一级开发平台项目建设。
发展海洋渔业,做好海洋捕捞管理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2024年4月,调研组组织开展海洋捕捞管理工作情况调研,实地察看惠来县海洋综合执法大队、惠来县渔业码头、惠来县海洋捕捞协会的相关情况,听取市、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工作情况汇报,推动更好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美丽海湾”建设,加快推进“惠鲍1号”大型深水鲍鱼养殖网箱等项目。
精准监督撑起海洋牧场“安全伞”
坚持向海而生、向海图强,将海洋经济纳入打造“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中,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是揭阳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揭阳市人大常委会联动县镇人大,围绕《海洋环境保护法》《广东省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以“铁腕监督”守护海洋生态,为海洋牧场与海工装备产业筑牢“安全屏障”。
“海洋经济要高质量发展,生态安全是底线。人大的执法检查,既要‘找问题’,更要‘促整改’,让蓝色海湾既能‘产金出银’,又能‘水清滩净’。”揭阳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有关负责同志在开展岸线保护执法检查时的这番话语,道出了对开展海洋岸线保护的重要意义。2025年8月,在省人大常委会的统一安排下,揭阳市人大常委会牵头成立市县镇三级联合执法检查组,对惠来县岸线保护与利用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实地察看了东南防波堤东侧养殖尾水、临港产业园区雨水排污冲刷破坏自然岸线、前詹港寮湾养殖尾水冲刷破坏严格保护岸段情况,惠来县歧石镇广州港、蓝水等2宗岸线占补项目和凤山港海堤情况。
“岸线是海洋生态的‘第一道防线’,绝不能让污染毁了这片海!”针对海漂垃圾处理主管部门未明确、近岸养殖塘尾水直接在沙滩上排放、养殖塘取水管在沙滩上随意搭设、沿岸向海一侧存在村民利用滩涂进行养殖,划定海岸线后变成非法的用海养殖等问题,执法检查组要求当地加强多部门联合督导,强化监管与整改落实,切实减少养殖活动对岸线的破坏,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谋划推进海岸整治修复项目,确保历史遗留的用海养殖项目有序退出。经过整改,如今,前詹镇近岸海域水质不断提高,成为鲍鱼苗养殖的“优质水域”。
精准的气象监测是发展现代海洋经济的“生态罗盘”。惠来沿海常年受台风、风暴潮等灾害威胁,“海洋气象监测站点少、预报预警不精准”曾是养殖户的“心头患”。为解决此难题,2023年5月,揭阳市人大常委会联合惠来县人大常委会对《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针对惠来县缺乏专业海洋气象探测基地,气象数据采集不全面,影响预警准确性等问题,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气象服务投入力度,让惠来县海洋探测基地早日落地,填补海洋探测的空白,更好满足新时代对海洋生态建设等气象服务。
代表合力擘画耕海牧渔新图景
“气象服务是海洋牧场的‘生命线’,必须补上这个短板!”作为执法检查组的一员,揭阳市人大代表元明佳深刻认识到惠来县在海洋气象探测领域存在的不足,2024年,在揭阳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他提交的《关于加强揭阳市海洋气象服务工作的建议》,精准戳中产业发展关键,被市人大常委会列为年度重点督办建议。
为推动该建议落地,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直奔一线:在广东石化产品码头察看气象服务实况,倾听市气象局、企业负责人讲难点、提需求。在人大的强力推动下,市政府迅速统筹市气象局、惠来县、市财政局、市应急管理局形成“办理合力”,制定“监测网建设、预报能力提升、服务精细化”三步走方案。
如今,揭阳海洋气象服务已实现从“滞后被动”到“精准主动”的蜕变:5个海岛气象站、5个渔港码头气象站、2个海上升压平台气象站连成“近海监测网”,观测范围延伸至离岸30公里海面;惠来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高对流层风廓线雷达与微波辐射计,实时捕捉大气垂直数据,“陆海空”立体监测体系初步成型;针对广东石化、海上风电等企业的定制化气象观测网,为油船靠泊、风电运维提供专属数据支撑。
让养殖户更安心的是预报预警能力的提升——依托智能网格预报平台,今年已发布各类预警信号576站次、决策服务短信305次,台风、暴雨预报精准度显著提高。“以前靠经验躲台风,现在看数据防台风,心里踏实多了!”一位鲍鱼养殖户的感慨,道出了气象服务升级的实效。这份被评定为A类的代表建议,最终以100%的代表与群众满意度收官,也让惠来“向海图强”的底气更足。
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也让代表们将履职的目光放到了推动传统养殖业转型升级上。惠来县有着30余年的鲍鱼养殖历史,依靠得天独厚无污染优质海水资源和先进的育苗技术,早已打响“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名号。128万立方米养殖水体、170多家鲍鱼养殖场、年产44亿多粒鲍苗……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广东最大鲍鱼生产基地的蓬勃图景。然而,“陆基养殖为主、成本偏高、竞争力薄弱”的现实短板,也让惠来海洋经济面临“升级考题”。关键时刻,各级人大代表主动担当,履职作为,从产业规划建言到痛点问题破解,为惠来向深蓝要效益注入强劲动能。
“要让海洋牧场与鲍鱼产业‘两条腿’走路!”省人大代表胡博豪从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为惠来提出“前沿+标杆”发展建议意见。他建议,将现代化海洋牧场作为产业前沿阵地,推动其从单一养殖向“养殖+休闲+加工”融合发展转型;同时以鲍鱼产业园为特色标杆,通过园区化集聚、品牌化赋能、链条化延伸,全面提升产业规模、效益与带动能力。在胡博豪看来,“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融合模式是重要突破口。他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选育适配深远海养殖的鲍鱼品种,推广重力式深水网箱、桁架式养殖设备,同时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产业链上的红利惠及更多养殖户,实现“产业升级”与“民生增收”的双赢。
“不能只盯着陆上养殖,要把‘海的文章’做深做透!”陈华生代表用企业实践给出了破题思路。作为当地鲍鱼产业领头人,陈华生从事养殖行业已经27年。一直在水产养殖第一线的他认识到惠来当地鲍鱼养殖模式单一、冷链物流不完善、加工经验少等问题制约了产业链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他大胆创新,加快推进深海养殖,打通鲍鱼养殖上游链条,拓宽鲍鱼现代化加工链条,推动鲍鱼产业链形成。在他掌舵的500亩养殖基地里,1000多个标准化鲍鱼养殖池年产80多吨成品鲍鱼,5000多万粒优质鲍苗与100多吨罗氏沼虾一起,撑起了年超1亿元的产值。2022年,陈华生当选揭阳市七届人大代表后,基于多年一线经验,他提出“打破‘以陆看海’局限”的建议:一方面要构建山海统筹、陆海联动的发展格局,提升陆基养殖与沿海产业的关联度,推动省级、国家级海洋产业集群落地;另一方面锚定深远海养殖方向,全链条发展海洋牧场,探索“深远海养殖+休闲海钓”“深远海养殖+运输加工”的融合模式,同时延伸水产品精深加工、预制菜等产业链条,让“小鲍鱼”串起“大产业”。
代表们的真知灼见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锚定深远海养殖,揭阳的海洋牧场建设按下“加速键”:海源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养殖重力式网箱项目今年正式建成投产,在惠来神泉海域,22个周长约96米的重力式标准箱漂浮海上,通过养殖马友鱼、石斑鱼、牡蛎、鲍鱼等海产品,预计年产能达2000吨。国家电投建设的“风渔结合”深远海渔业养殖平台“龙宫号”,在2025年9月成功完成首批章红鱼鱼苗投放,正式进入规模化养殖阶段。这些深远海养殖项目所收获的优质水产品,也将为延伸产业链提供了丰富原料。依托优质渔业资源,揭阳全市已建成6家鲍鱼加工厂,开发出罐头、佛跳墙等2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海源达、宏大等企业年加工量超千吨,产品畅销全国。
市县镇人大联动,是揭阳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在揭阳市各级人大的聚力推动下,这片蓝色海域正孕育着更高质量的发展新机遇。揭阳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将继续完善联动机制,持续发挥调研、监督、代表作用,让三级人大的“合力”,成为揭阳蓝色经济崛起的“动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人大力量。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