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七台河市人大:以“小切口”立法 做好治理“大文章”
十年法治深耕,硕果盈枝。
自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立法成果远不止12部地方性法规的数字叠加,其意义在于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厚重而精彩的法治答卷。
回首十年立法之路,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小切口”立法回应民生关切,以“小快灵”法规破解治理难题,突出“有特色”高质量立法工作,守护着绿水青山,塑造着城市品质,为基层善治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筑牢立法根基
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立法工作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健全“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把握立法正确政治方向。
围绕中心开展立法。坚持把立法工作置于全市工作大局中思考和谋划,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等法律法规,贯彻《中共七台河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急用先立”原则,做到党委工作推进到哪里,立法就跟进到哪里,加快重点领域立法,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严格执行重大立法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从选题调研到项目立项,每个环节及时向市委汇报。主动将立法工作融入全市发展大局,确保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同频共振。
建立党组前置研究机制。凡提交七台河市委常委会、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立法项目,均由常委会党组会议先行研究、把关定向,确保立法项目体现党的主张、符合人民意愿。制定《七台河市煤矸石污染环境防治和综合利用条例》时,从立法项目的确定到重点条文的拟定,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多次研究讨论,3次向七台河市委请示汇报,确保立法始终沿着七台河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轨道精准推进。
坚持精准立法 以良法促善治
“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紧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社会治理‘顽瘴痼疾’,以‘小切口’立法撬动社会治理难题,以‘小快灵’立法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力求‘立一件、成一件、行一件’。”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吕肖红介绍说。
七台河市作为以煤为主的资源型城市,煤炭行业为城市发展、民生福祉作出巨大贡献,但大量煤矸石山未得到有效治理,扬尘、占地等问题困扰群众生活。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为解决这一问题,出台全国首部煤矸石综合治理地方性法规——《七台河市煤矸石污染环境防治和综合利用条例》。条例共五章三十条,以法治手段对煤矸石的产生、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等环节进行全面规范,推进煤矸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被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评价为“小切口”与地方实际结合的立法典范,并带动全省其他部分煤城加快协同立法,加快推动全省煤矸石污染治理的法治步伐。
“抗联文化遗址需要抢救性保护。”七台河市抗联文化研究专家丁元明说,做好抗联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对于传承和发展东北抗联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七台河地区是东北抗联重要根据地、抗联第二路军总部长期驻扎地,有第二路军总部遗址、小孤山战斗遗址、京石泉村抗联泉址等重要抗联遗址20多处。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率先在全国制定东北抗联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地方性法规——《七台河市东北抗联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条例》,首次以立法形式界定抗联文化遗存范围、保护职责、认定程序和利用规范,为守护城市红色根脉、传承抗联精神立下“铁规矩”。
倭肯河发源于完达山脉阿尔哈山,横贯七台河市221.4公里,被誉为七台河市的母亲河。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立法工作重点,率先在全省出台《七台河市倭肯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排污管控高线、责任追究底线。随着条例的实施,昔日堆满各种废弃物的臭水沟,变成了野鸭、候鸟的栖息地,也成了百姓休闲娱乐的乐园。
“以前一到夏天,河里味儿就重,每次路过都要捂着鼻子走才行。自从这部条例实施后,水清了,岸边的景更美,我和老伴儿没事就会来河边看看景、散散步。”居民张霞高兴地说。
最好的生态,必须用最严密的法治加以保护。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以治理城市固体废物为切入口,将固废法调整对象“拆开”“分解”,先后出台《七台河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七台河市医疗废物管理若干规定》《七台河市美丽乡村建设条例》等法规,织牢织密生态建设“法治网”,护航全市绿水青山“高颜值”。
“对广场舞噪声、公园遛狗、自行车骑行、‘截冠留干’过度修剪等群众‘槽点’逐一作出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定,既紧扣群众所需,也抓准了基层治理难点堵点。”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工作人员表示,要坚持“小切口”“接地气”“重实效”立法。
七台河市是全国煤炭资源型城市中屈指可数的国家级园林城市。为全面提升城市“颜值”与品质、再优人居环境,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七台河市城市公园条例》《七台河市城市绿化条例》,以法治绣花针穿起精细治理丝线,城市绿化覆盖率节节攀升,市民满意度逐年上升,“开门见景、出门入园”的宜居画卷已成为煤城百姓最引以为傲的幸福底色。
制定《七台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依法有效规范和引导市民祭祀行为,城区焚烧祭祀现象大幅减少。
出台《七台河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当年推动新增停车位5116个,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
制定《七台河市美丽乡村建设条例》,创新设置房屋安全排查、闲置宅基地综合利用、清洁卫生责任区制度,为乡村振兴提供“硬核”法治方案。
……
“虽然全市基层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各个领域仍面临着一些治理难题,需要通过地方立法加以规范。”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主任委员郑福臣介绍,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主导立法,立法解决问题”的原则,将实践中群众广泛认同、符合本地特点和基层治理需要的内容以立法形式固化下来,推动破解当前基层治理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为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完善立法工作机制 不断提升立法质效
高质量的立法离不开科学立法机制的支撑。
经过多年实践,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立足“小切口、有特色、真管用”,紧紧抓住“立法质量”这一关键环节,持续完善立法程序,不断提升立法质量和效率,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方法。
健全并优化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在全市范围内科学布局14个联系点,打造立法征询“直通车”、民意汇集“蓄水池”。建立立法咨询专家库,吸纳法学、环保、城建、文字等领域专家,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法规实行“双论证”,对涉及重大利益调整或存在重大意见分歧的法规,适时召开听证会,让各方意见“吵”出来、“辩”明白、“合”起来。制定《七台河市机动车停车条例》时,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直通车”作用,收集群众意见126条、专家论证意见34条、听证会意见42条,最终形成的法规条文被群众誉为“最懂停车难”的条例。
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注重提升立法工作计划性和系统性,科学编制五年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立法规划与年度立法计划编制时,广泛征集立法项目建议,深入开展调研论证,加强与“一府一委两院”沟通协调,确保立法资源精准投放,使立法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并制定《七台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建议项目征集、论证和处理办法》等10项配套制度,对立项、起草、论证、评估、听证、清理等全链条作出刚性规定,实现立法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
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立法人才培养,按照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思路,建立“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立体化培训体系,即每年选派立法干部参加全国人大、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培训,邀请立法专家开展立法培训,选优配强专业人员抓好立法人才梯队建设。固化“以老带新+跟班学习+委托培训”培养模式,先后选派3名业务骨干到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跟班学习半年,形成“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的人才成长闭环。通过不断地学习培训,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结构合理”的立法“铁军”队伍。
坚持评估跟进 让每部法规落地有声
法律法规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牢固树立“立法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的理念,高度重视立法“后半篇文章”,建立健全立法后评估和执法检查机制,推动法规落地见效、深入人心。
围绕七台河市委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红色文化传承工作部署,持续对《七台河市倭肯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七台河市东北抗联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开展执法检查和立法“回头看”,形成“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闭环管理,确保法规制度有效运转。
《七台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七台河市医疗废物管理若干规定》等直接关系百姓日常生活、社会广泛关注法规,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注重检查实施效果,推动解决法规实施中的堵点、难点问题,让立法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对《七台河市公园管理条例》《七台河市绿化管理条例》等关乎城市形象和功能的法规,定期组织开展评估检查,并适时提出修改完善法规建议,实现立法与实施的良性互动。
下一步,七台河市人大常委会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小切口、接地气、重实效”的立法理念,精心“量体裁衣”,突出地方特色,回应民生关切,以法治之笔描绘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