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盐城人大:“五个聚焦”让老百姓“就业”饭碗端得更稳
近年来,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促进民生保障作为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践,坚持服务与监督双轨并行、指导与督查同频共振、日常与集中闭环跟踪,着力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让老百姓就业的“饭碗”端得更稳,身上的“钱袋子”塞得更鼓,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聚焦“市场主体”,加大“用工引才、援企稳岗”力度
市场主体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和依法监督相结合,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连续3年专题视察全市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和促进群众就业工作,着力稳企业、稳就业、稳经济、稳民生。
“春节后开工第一天,市人大就带领人社、工信等部门上门了解员工返岗和生产经营情况,让人十分安心。”东山精密人事专员孙佩描述节后返岗复工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人大代表始终关心全市实体经济发展壮大,建议建言中关于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提案往往占据了“半壁江山”。盐城市人大常委会以督办代表建议建言为抓手,将创新建立“服务企业用工引才工作机制”作为重点监督项目和调研课题,围绕援企稳岗、利企惠民等政务服务热点领域,强化督查问效,用好代表“金点子”,解决企业“烦心事”,切实将人大监督职能,转化为部门执行动能。
今年9月,盐城市人大常委会第58次主任会议,专题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服务企业用工引才的情况汇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推进建议与意见。在盐城市人大的督促指导下,相关部门联动建立了“规上企业对接、惠企政策快办、多元招聘服务、技能培训赋能、科学用工指导”等“服务企业用工引才十项机制”。通过“免申即享、直补快办”,真金白银稳岗资金直达企业账户;创建了专员、党员挂钩服务模式,实现用工引才服务工业规上企业“全覆盖”、千人用工单位“家家到”、亿元以上项目“结对子”;持续构建“现场+网络+直播”三位一体公共招聘求职平台,全年组织活动1000场次以上,年服务市场主体超3万家次……近三年,全市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保持在7万人以上。
聚焦“乡愁乡情”,务实“返乡就业、留乡创业”举措
盐城是人口大市,拥有大量在外务工人员。盐城市人大常委会深知,在外人员不仅是家乡的亲人,更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吸引在外人员返乡,既能缓解企业“招工难”,更能增进家庭团聚、社会和谐,促进乡村振兴。为此,他们紧系“乡愁乡情”纽带,督促相关部门切实拿出务实举措,为推进返乡就业创业摁下“快捷键”、踩下“加速器”。
2025年初,按照市人大交办的建议,盐城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春节过后,迅速组团分赴“苏锡常”“沪宁杭”等地,开展盐城籍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工作座谈,听乡声、汇乡智、解乡忧。4月底,盐城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盐城市返乡就业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为“返乡就业”“留乡创业”绘制了“行动路线图”,有效地推进了盐城市返乡就业创业工作。
盐城市人大代表、滨海县前案村村干部关鑫宇看着这份文件,感慨地说,“我年初刚提交了‘关于积极应对人口流失的建议’,就等来了返乡专项行动计划,这就是盐城速度。”盐城市人大常委会以督办代表议案为主线,做好落地见效的“后半篇文章”,跑出了议案建议办理的“加速度”。
在盐城人大的指导下,多部门闻令而动、齐抓共管,快出政策、大扩岗位、速搭平台、重引返乡,返乡就业创业热潮正感召着在外务工的老乡们。8月3日,盐城奥体中心“苏超”足球赛事场内,在苏州创业的亭湖区“返乡引荐大使”唐雪萍被火热苏超所感染,她激动万分“身寓姑苏,心系家乡,苏超吸引许多盐城老乡回家看球,回看家乡面貌大变样了,回盐投资创业,充满期待和向往。”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吸引在外人员返乡就业创业5.5万人。“创业不必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返乡不停歇,人大不缺位。
聚焦“一老一小”,回应“老有所依、幼有所养”需求
“一老一小”关乎千万家庭福祉,也是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尤为关心的议题。盐城市人大常委会顺势应时,积极倾听代表们关于“一老一小”的各类意见建议,将提升养老托育等家政服务品质,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和监督计划,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加大政策供给、健全体制机制。
近年来,盐城市人大社会委将推动“盐城家政”服务品牌建设,作为回应“一老一小”照护需求、推进就业创业、拓展城市就业新空间的重要举措。积极督促人社、商务等部门,联动开展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行动,着力实施新进人员“赋能”培训、在岗人员“回炉”培训、管理人员“深造”培训等,有效构建家政从业者“愿意干、干得长、干得好”,需求家庭“愿意用、用得长、用得好”的家政服务市场新生态。截至2024年底,全市家政技能培训新获证人员5.28万人,培养中高端从业人员1.71万人,4名从业人员入选“江苏省卓越技师培养计划”。
在盐城市人大的积极推动下,各相关部门积极挖掘和鼓励多方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形成“行业协会牵头、优质企业组团、品牌精准输出”的向外型发展模式,多家市内优质家政服务机构与上海、南京、浙江、香港等地开展合作,精准化培养、定向化输出5000多名“盐城家政师”赴外就业,“盐城家政”品牌认可度、美誉度、影响力正持续提升……
“现在,家政服务阿姨不仅能照顾我母亲生活起居、做康复训练,还会陪她聊天解闷,家里的笑声多了,烦心事少了,让我们全家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家住新洋街道城北社区居民张学梅看着母亲气色日渐红润,难掩感激。双职工家庭“新晋宝爸”刘伟介绍“家里的育儿嫂经过上岗培训、取证从业,科学喂养、智力开发、习惯养成,早育早教让我们家长很放心、更省心。”盐城市人大聚力将“建言良策”跟踪督办为“真招实做”,以优化“一老一小”家政服务的生动实践,诠释着履职为民的挺膺担当。
聚焦“重点群体”,创新“就业护航、困难援助”举措
盐城市人大常委会一直关注研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近年来,随着快递物流、外卖送餐、网络货运和网约车等新业态迅猛发展,催生了一大批“网上注册、平台派单、线下干活”的新就业群体,他们正成为服务市民生活、助力城市发展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
为精准掌握重点群体权益保障情况,盐城市人大社会委专题组织人社、交通、市场监管、总工会、邮政等部门开展调研座谈,深入物流集散中心、快递驿站、外卖配送网点等开展一线调研,聚焦重点群体权益保障难点堵点,全面摸排问题、系统分析根源,推动各部门通力协作、联动破题。
在盐城市人大社会委的督促指导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联动发力,先后制定发布新业态从业劳动合同(用工协议)范本、启动实施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建立“盐小哥”“红骑士”等服务平台,有效开展平台算法治理、超时罚款等重难点问题;通过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种类、创新工作形式,建设“暖心驿站”972个,将驿站打造成重点群体的临歇点、权益保障的前哨站,撑起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暖心伞”。
聚焦“民生实事”,拉近“公共服务、就业服务”距离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将民生实事项目监督列为全年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项目,已连续三年列入盐城市政府民生实事清单。为全过程跟踪督查,盐城市人大社会委严格落实“双月听取进度、季度现场监督、半年小结公布、全年审议评测”的监督要求,不定期采取“四不两直”等方式,抽查各地服务站建设情况,督促指导相关部门合力打造设施齐全、功能集聚、服务集中的服务站点,目前已完成60个站点建设,累计帮扶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特困职工家庭成员、零就业家庭成员、长期失业人员等“五类困难群众”就业8103人。
走进文峰街道儒学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社银”合作站点,开辟的就业服务空间内有乾坤。自助求职机上展示着招聘活动信息、公告栏上张贴着就业政策信息、站点工作人员正耐心地为群众解答问题……就业服务在小小的站点内触手可及。
“真的太感谢家门口这个就业服务站了!”作为一名全职宝妈,盐都区大冈镇卧龙社区居民夏玲玲提起就业服务站时,脸上满是欣喜,“之前有政策问题得跑去服务中心咨询,现在有了这个服务站,我们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解决,这不前两天刚在这找了份‘妈妈岗’的工作,现在带娃挣钱两不误,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全过程跟踪督办的一个个民生实事项目,已经成为老百姓心中满意的暖心工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聚焦稳就业、促就业这件民生大事、民生实事,持续创新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为建设“强富美高”新盐城贡献人大力量。(郑英舜 孙亚炜)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