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杨小华:丹心育得满园芳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李倩文
杨小华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玉龙中学一级教师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玉龙中学的教室里,旋律轻快的化学元素歌正顺着窗棂飘向操场。讲台上的杨小华手打节拍,脚步随着节奏轻晃,学生们跟唱,眼里的光比窗外的阳光还亮。这首改编自《青花瓷》的歌谣,是她给山区孩子的“化学魔法”,也是她25年教育生涯的生动注脚。

杨小华代表在课间辅导学生们作业。(代表供图)
学生们爱叫她“杨老师”,当地人更爱用纳西语称她“阿勒邱”——成长于玉龙县巨甸镇拉市坝村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杨小华,深知大山里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当年揣着5本密密麻麻的手写教案返乡时,她就暗下决心:要让家乡的课堂飘满书香,而非尘土。
为了“让学生因热爱学习而主动学习”,杨小华化身“创意艺术家”,站在讲台上自带一股让人安心的力量。她的课堂从不是刻板的“你讲我听”:讲化学反应时,她带着学生用面团模拟分子运动;分析实验现象时,快板一打,知识点跟着节奏钻进学生耳朵。“杨老师的课像讲故事,笑着笑着就记住了。”孩子们的话里藏着最真挚的认可。
25年扎根山区教育的时光,让杨小华成了最懂基层教育的“活字典”。但她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
“前往偏远学校支教,是我作为人大代表践行使命、服务人民的重要途径。深入基层,以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教育公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杨小华坚定地说。
去年9月,“省管校用”支教项目启动,杨小华第一个报了名。在宁蒗县蒗蕖中学的教室里,她和团队手绘300多幅实验器材操作示意图;夜晚的办公室里,她和当地老师围坐研讨到深夜,把“故事教学法”、“快板记忆法”倾囊相授。一年下来,奇迹悄然发生:蒗蕖中学的化学平均分提高了23分,课堂上举手提问的学生多了,老师的教案里也开始出现“游戏化教学”的新点子。此外,2019年,丽江市“八个一百”人才工程启动时,她立刻牵头成立初中化学名师工作室,十几位骨干教师围坐研讨,他们打磨的示范课和教学讲座,像蒲公英的种子,撒向丽江各区县的课堂;同年,在市、县教育局的牵头指导下,杨小华联合全市名师组建送教下乡团队,“菜单式帮扶”精准对接乡镇学校教学痛点,“杨老师带来的不只是方法,更是信心”。
202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时,她抚摸着代表证轻声说:“这不是勋章,是乡亲们托我捎话的‘话筒’。”为了握紧这支“话筒”,她把培训笔记记满了3个本子,把调研足迹印在了丽江的山山水水间。
“偏远地区的孩子不该输在起跑线上。”带着这样的牵挂,她走遍玉龙县12个乡镇学校,在破旧的教室墙根下记过笔记,在泥泞的家访路上摔过跟头。这些实地走访化作了她笔下沉甸甸的建议:在“关于加大偏远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支持力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里,她精准指出师资流失、设施陈旧的痛点;在“关于设立国家级张桂梅师德培训实践基地的建议”中,她呼吁让“燃灯者”精神照亮更多讲台……每一条建议都带着泥土的温度,饱含她对教育公平的执着,杨小华明白:人大代表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被采纳的建议之中,更体现在群众那一抹抹舒展的笑容里。
如今的杨小华,依然在讲台与调研路之间奔波。课堂上,她是那个唱着元素歌的“快乐向导”;会场里,她是带着泥土气息的“基层代言人”。“做好教育的‘摆渡人’,当好群众的‘传声筒’。”这句话被她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也刻进了25年的坚守里。在丽江的群山下,这位纳西族的“阿勒邱”,正用爱与责任,架起一座通往希望的桥梁。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