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王倩:“莓”好时光的领路人

通讯员 赵勇群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张宝山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9期  浏览字号:
  王倩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青岛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
  她,23岁成为草莓合作社的领头人,带领村民种植草莓近20年,把小草莓做成了大产业。她,带头发展休闲采摘和观光旅游农业,创建青岛乡缦农文旅品牌,吸引大量游客a前来体验“莓”好时光。她,就是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王倩。
王倩代表(左)和合作社成员研究草莓种植技术。(代表供图)
  王倩生长于青岛崂山脚下的曹村,种植草莓是乡亲们的主要增收渠道,但村民种出的草莓产量低、品质差,一直打不开销路,王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9年大学毕业后,她毅然回到家乡,立志在“发展现代精品农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方面干出一番事业。凭着这一股子闯劲,王倩挨家挨户动员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建起了一个有统一技术标准和销售渠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乡亲们的信任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合作社创建初期,王倩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对照着书本和草莓苗子潜心学习钻研,还挤出时间到东北农业大学进修学习,系统掌握了草莓优质高效栽培等方面的技术,并推广到合作社每一户村民。通过她的示范带动,目前合作社种植面积达到1500余亩,合作社成员每亩种植的纯收入由最初的两三万元,增长到现在的8万元。合作社获评全国巾帼创业示范基地、山东省乡村振兴巾帼示范基地,王倩也被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授予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
  在国家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下,2021年王倩投资1亿元建成青岛乡缦草莓乐园,集采摘、休闲、文创和农产品销售于一体,打造多业态田园综合体。2024年接待游客16万人次,旅游收入390万元,带动产品销售370余万元。她还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将草莓种苗和技术引入乌兹别克斯坦,2018年在塔什干建立“金陆农业产业园”,复制成功模式造福当地。
  王倩十分重视产学研用结合。“产业振兴离不开科技支撑。”创业初期,她将家里的房子做抵押向银行贷款,建起了占地80余亩的农业新品种试验基地,与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研发农业新技术7项,引进农业新品种50余个,推广农业新技术13项。为提高附加值,她联合清华大学团队建立实验室,创新应用生命光谱合成和精准能量供给技术,使羊肚菌实现一年六季产出,显著助农增收。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王倩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当好代表,不仅要带领乡亲们致富,还要带头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宣传到最基层,落实到最基层。”王倩主动加强学习,积极参与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工作,提高自己的履职能力。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对王倩而言,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信心更足了。她一方面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引育更多新品种,做强做优做大产业;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户的培训,每年免费举办培训班10余期,传授新技术、推广新品种,让农户都成为种植业的行家里手,都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受益者。
  王倩在工作之余,常深入田间地头、大街小巷,与种植农户、销售店主亲切交流,倾听民声、收集民意,扎实开展调研。她围绕乡村振兴中的产业金融政策支持、土地流转、人工智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多项切实可行的建议,并获得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与采纳。“扎根在基层、服务老百姓,这是我的优势。”王倩还结合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的难点堵点,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群众诉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为群众服务是代表的职责所在。”王倩表示,“将继续带动更多人,用改革精神破解产业发展中的难题,让科技与政策形成合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