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耿福能:用科技创新为中医药传承发展赋能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舒颖
耿福能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金秋时节,“丰”光无限。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的火灯村,成片的附子植株进入盛花期。微风拂过,蓝紫色的花海翻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
“这些附子被采收后,将运往我们在布拖县建立的现代化中药材加工厂,经过自动化生产线上的道道工序,‘变身’为药效更好、附加值更高的附子饮片。”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耿福能告诉记者。

2025年3月,耿福能代表在全国人代会期间参加代表小组审议并发言。(代表供图)
巍巍华夏,文明博大;中医中药,流传千古。谈及创建企业的初心,耿福能坦言,“完全是受到中医药的熏陶和影响”。1986年,在中医药环境里浸润长大的耿福能,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成立药材收购门市部,创建商号“佳能达”,从事中药材贸易。此后十年,创立云南佳能达医药有限公司、投资佳能达攀西制药厂、建立中药材附子种植基地……耿福能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大。1997年,他将商号正式更名为“好医生”。
“作为医药企业,‘好医生’三个字契合我们的行业内涵,对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有约束力。”据耿福能介绍,目前,好医生集团已发展成为集科、工、贸为一体,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的大型企业,连续14年跻身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行列。
“我们始终以‘让世界共享中医药’为企业使命。”耿福能坚定地认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坚持科研创新,用现代科技语言和科技工具讲清楚 “中医药有没有效?是什么在起效?怎么起效?起效的过程是怎样的?”这四个核心问题。
多年来,耿福能带领集团建立多个科研平台,持续加大对“原创药”研发的投入,推进创新药项目13项、仿制药项目12项;与多所知名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承担10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研发创新项目;通过对中药材美洲大蠊和川附子的系统研究,近三年获得原创一类新药临床批件4项。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耿福能也积极围绕中医药的国际化、现代化等开展调研、提出建议。“近年来,我提交了中医药文化从娃娃抓起、开展中成药四期临床与国际接轨、加快民族医药发展、加强中医药走出去、启动海南自贸港中药国际出口加工区建设等相关建议40余件。”耿福能欣慰地说,这些建议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从2013年起,耿福能已经连任了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近13年的时间里,他围绕中药材扶贫产业、医药科技创新、乡村医生培训、知识产权保护、乡村全面振兴等领域累计开展调研80余次,提出建议130余件,形成文字材料23万多字,认真践行“用心履职为人民”的承诺。
“我是来自凉山州基层的人大代表。”这是耿福能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土生土长的凉山人,他始终心系家乡,并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自1996年以来,耿福能带领企业扎根凉山州布拖县,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人力,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逐步建立起从田间地头到病患床头的中医药全产业链,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截至目前,好医生集团在四川凉山州及全国各地区规模化种植中药材超过6.5万亩,带动14.7万人增收。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耿福能进一步扎根乡土,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惠及广大群众。近几年,他在11所高校投入上千万元设立“好医生奖学金”,把捐资助学、支持学校体育运动发展等纳入企业托底性帮扶的重要内容,通过互联网技术帮助基层诊所建立检验科、影像科、病理科、药剂科和特色疗法体系,推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等。
“在企业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做好人,制好药’是我一直坚守的核心理念。在我看来,企业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这个社会,这份社会责任感从创业之初就深植于‘好医生’的基因中。 ”谈到今年7月荣获的“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耿福能不禁感慨,这将激励他更有信心、底气和动力去抓长远、谋未来。他也将继续努力,带领企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持续在中医药研发上取得突破,推动中医药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