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陈良勇:以创新为刃 铸大国重器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张维炜
陈良勇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瀚霖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哈尔滨一间半露天的老化工厂房起步,到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攻克刀具焊接变形的“卡脖子”难题,到发展成为中国航天、船舶等“大国重器”的供应商;从一名普通的外贸业务员,到荣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的全国人大代表——陈良勇自主创业的二十年,是一部用科技创新书写“中国刀具闪耀世界”的个人奋斗史,也是一曲扎根黑土地、践行使命担当的代表履职之歌。
20世纪90年代,刚从哈尔滨科技大学工业外贸专业毕业的陈良勇,怀揣着满腔热忱,走进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哈尔滨分公司。凭借着一股不怕吃苦的韧劲儿,短短五年的时间,他从基层业务员成为公司最年轻的副总经理,被派往加拿大、印尼等国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
然而,一次国际展会的经历彻底改变了陈良勇的人生轨迹。“德国、日本刀具展位前采购商人山人海,而中国产品展位却冷冷清清,无人问津。”他在心中暗暗立志,“一定要做中国自己的精密刀具!”
2002年,放弃安稳公职,从海外学成回国的陈良勇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的三位教授联手研发薄长型硬质合金镶嵌刀具。冬季的厂房寒风刺骨,他带着团队用塑料布搭建简易棚,裹着军大衣、揣着暖水袋,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台上——彼时的目标很纯粹:攻克刀具焊接变形难题,让“中国制造”的刀具在国际展会上排起长队。
整整一年,数百次试验,无数个不眠之夜,当焊接强度与稳定性终于达标,填补国内空白的“瀚霖刀具”应运而生。
两年后,产品出口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突破500万美元;2005年,企业搬进哈尔滨开发区6000平方米的新厂房;2009年,拿下科技部重点项目,历时三年打破日本在高端木材切割领域的技术垄断,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多重复合金属刀具技术的国家,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如今,走进瀚霖科技的生产车间,500余台套数控加工机床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作业,300余名员工忙碌有序。“技术突破无止境,国家需求就是方向。”在陈良勇的创业字典里,“企业发展”始终与“国家需要”紧密相连。
近年来,随着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推进,企业迎来了从“民品”向“军品”的跨越。面对无先例可循、需巨额研发投入的军工配套任务,陈良勇没有丝毫犹豫:“这不是生意,是使命!”
为了如期交付任务,陈良勇带着技术团队在生产线旁支起行军床,吃住在车间。实验室里,常常是刚泡好的泡面还没来得及吃,就被设备警报声打断;调试参数时,困了就裹着工服在仪器旁眯一会儿。秉持着这份“钉钉子”的精神,瀚霖科技成功入列众多央企集团的供应商名单,用“自主可控”的技术实力,证明了民营企业也能挑起“大国重器”的大梁。

陈良勇代表在研究刀具设计图。(代表供图)
2023年,陈良勇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从企业家到人大代表,新的身份让他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仅要带领企业做强做大,更要为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人才留存发声献策。
基于二十余年的创业实践与调研思考,这些年,陈良勇提出了多件直指民营经济发展痛点及破解思路的建议:针对东北地区人才流失问题,他建议建立民营企业人才信息交流平台、简化职称评审制度、搭建高技能人才派遣平台,破解中小企业“引才难、留才难”的困境;围绕民营经济发展,他呼吁将“花最少的时间、跑最少的路、交最少的材料、找最少的部门”转化为政府服务常态,让政策红利直达企业。
“我从黑土地走来,深知这片土地的厚重与潜力。”如今,载誉归来的陈良勇,正计划进一步扩大研发投入,推动更多“龙江造”新材料、智能装备走向国际。而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始终牢记履职初心:“让更多‘龙江智慧’服务国家战略,让更多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价值,这是我的责任,更是对这片土地最好的回报。”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