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安庆:法治守护一台戏 繁荣发展一座城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萍 通讯员 王慧
在中国戏曲百花园里,黄梅戏是一朵中华文化的俏丽瑰宝。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安庆这座被称为“戏窝子”的城市,黄梅戏的传承发展如火如荼,其悠扬旋律如同清泉,流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安庆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打好履职“组合拳”,奋力推动黄梅戏科学保护、系统传承、创新发展,让传统戏曲绽放时代光芒、促进文旅融合、助力城市发展。
四年磨一剑,专门立法引领保护传承。黄梅戏曾经面临着人才断层、经典剧目流失、剧场不足、市场萎缩等问题。为守护这缕乡音,让黄梅戏焕发时代光彩,安庆市人大常委会率先启动地方戏曲立法,黄梅戏票友、戏迷、戏曲院校、演出剧团热情高涨,围绕保护对象、政府职责、人才培养、剧目创作等问题积极建言。安庆市人大常委会广泛吸纳群众意见建议,及时制定《安庆市黄梅戏保护传承条例》,条例自2022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有力助推安庆黄梅戏艺术的原生态保护传承和创造性发展。
条例实施后,黄梅戏保护传承于法有据,黄梅戏唱响时代新声,安庆创作出《不朽的骄杨》、《延年和乔年》、《六尺巷·宽》等一批黄梅戏优秀剧目,开展“四季有戏”黄梅戏展演百千万工程,黄梅戏艺术的发展迎来春天。2025年百姓大舞台展演近4800场、惠及群众1100万人次。
一年一专题,持续监督促进创新发展。安庆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专题调研、执法检查等多种方式,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黄梅戏热起来、火起来、潮起来。2023年,安庆市人大常委会以“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主题,组织人大代表开展集中视察和专题调研,提出“安排专门资金推进市县剧场标准化改造”等5项32件建议,推动安庆市成功创建省级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区,并积极申报国家级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区。
2024年,安庆市人大常委会以“推动传统戏曲出人出戏出精品”为重点,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安庆市黄梅戏保护传承条例》实施情况的检查。检查组认为,条例实施以来,黄梅戏保护传承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文旅融合步伐加快,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并提出了积极争取项目和政策、着力培育黄梅戏品牌、努力培养黄梅戏人才、推动黄梅戏文化数字化转型发展等建议。市政府认真落实,出台了《安庆市黄梅戏重点人才培养计划暂行规定》、《黄梅戏创作揭榜挂帅工作细则》等,推动黄梅戏艺术迎来人才辈出、精品纷呈的新时期。
2025年,安庆市人大常委会以“黄梅戏文化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为主题,审议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市政府认真采纳意见,举办“唱黄梅、兴安庆”圆桌会议,实现黄梅搭台经济唱戏,推动文旅投资项目落地。科学编制皖山皖水黄梅戏特色旅游线路,黄梅戏花车巡游、戏曲功夫快闪活动等活跃在旅游景区,再芬黄梅公馆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目录,大南门特色文化街获评文旅部文化演出融入旅游新场景。
汇民意民智,“以文载道”打造文化强市。安庆市将黄梅戏繁荣发展作为文化强市建设关键任务,以黄梅戏传承创新助力城市发展。2025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自9月26日拉开帷幕,目前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展演周自2013年起已举办8届,如今已成为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的重要补充,既是黄梅戏交流展示的核心平台,也是年度艺术盛会与文化惠民节日,成功塑造“黄金周、黄梅戏,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文旅融合品牌。
全国人大代表韩再芬近年来提出了“加快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让传统戏曲文化基因根植国人心中”、“加快推动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加强戏曲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积极为戏曲艺术蓬勃发展鼓与呼。韩再芬强调,要善于运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力量,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持续关注黄梅戏,推动黄梅戏的创新发展,助力城市品牌打造。
安庆市各级人大代表通过参加专题调研、集中视察、进家入站等活动,为推动黄梅戏创新发展积极建言,当好黄梅戏文化保护传承的监督员、宣传员和参与支持者,为安庆打造文化强市贡献智慧和力量。
安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东明表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要事,也是惠民乐民富民的民生实事。市人大常委会将以更强担当、更实举措推动‘有戏安庆’更加‘好戏连台’,把黄梅戏这一城市文化名片擦得更加闪亮。”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