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宁波:量化评价 推动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监督科学精准
通讯员 严捷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于浩
2024年以来,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承接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关于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监督评价的试点任务,通过改革“破题”、实践“解题”、合力“答题”,以标准化、系统化、数字化推进科学评价、精准监督。
聚焦审议难点,推动改革“破题”
宁波依山傍海,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国有自然资源资产量大面广、种类繁多、管理复杂、专业性强,不少人大代表在调研和审议时反映:“这个议题,有些看不懂、审不清、督不准,也议不透。”
为全面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帮助代表更好地了解政府的管理、保护、利用工作以及成效,市人大常委会研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系统完备、实用管用的人大监督评价体系,覆盖3个维度(资产状况、管理工作、管理绩效)、2个口径(实物量、价值量)、7类资源(土地、水、海洋、湿地、森林、矿产、自然保护地)、52项量化指标。
在理论研究阶段,市人大常委会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50余位专家和相关代表,深度参与、共同破题。最终定稿的《宁波市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人大监督评价指标体系》,历经研讨、座谈、评审34场,向市政府及其部门、区县人大常委会征求4轮意见,反馈修改建议192条。
参与研究的市人大代表、中同华资产评估(宁波)有限公司总经理管宏斌说:“设计评价体系应遵循‘三结合一统一’原则,即指标的完整性与可拓展性、定量与定性评价、通用与专项指标相结合,达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让普通代表看得明白、评得清楚,打破专业壁垒。”
聚力民主参与,推动实践“解题”
研究构建指标体系旨在发挥“实战实效”。牵头评价工作的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预算工委主任竺培楠思考着,“有了量尺,还得用好,才能解题。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评价结果怎么用,这是一系列关键环节”。
在实践落地阶段,市人大常委会运用“五评五督法”,即评材料、督指标,评专项、督管理,评现场、督问题,评制度、督落实,评实绩、督成效。通过组织专业代表、专家学者及第三方机构成立专题评审组,对市政府及10个职能部门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召开多领域、小切口座谈会,结合实地勘察,举行集体论证会,形成评分结果和评审意见。
根据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2023年度宁波市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得分为87.51分,评价等级“良好”。试点工作还选取4个区县人大常委会联动评价,围绕重点资源类型,运用代表督事、群众议事,进一步下沉乡镇(街道)人大,推动国资监督在基层民主单元的落地问效。
长期关注自然资源及耕地保护利用的市人大代表、宁波海曙胜丰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朱升海表示:“逐项量化的评分方式,更体现颗粒度和说服力,每项指标的分数情况,一目了然、有理有据。”
聚势制度建设,推动合力“答题”
监督评价的目的,是推动政府规范管理、完善制度、改进工作。2024年11月,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全市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在给市政府的审议意见和评价反馈函中,提出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条例配套文件,修订更新土地储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完善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制度,加强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和管护等方面的制度性建议。
通过本次尝试,市人大常委会建立起以评价体系为重点、以应用场景为依托、以审议意见研究处理和问题清单整改落实为抓手、以满意度测评为闭环的“全链条”国有资产监督机制,并将企业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人大监督评价体系印发各区县人大,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深化拓展。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市政府有关部门对照监督评价体系,制定《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14项核心指标纳入其中,强化政府管理自评与人大监督评价的贯通协同。今年7月,宁波人大还组织专工委委员、代表、专家,对审议意见研究落实情况和监督评价发现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开展满意度测评。
如今,在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监督工作中,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发挥代表作用,联动全市各级人大,以运用评价指标体系为抓手,确保守好国有资产“家底”。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