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法护三秦文化魅力绽放

通讯员 贾迎春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查炜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9期  浏览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将地方立法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先手棋”。截至2025年9月底,陕西先后制定出台省级涉及文化领域的地方性法规14部,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37部,以法治力量为区域文化繁荣发展夯实根基。
  筑牢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屏障
  如何让历史遗产“说话”,守护千年文脉永续流淌?陕西省人大常委会聚焦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从守护黄帝陵到延续名城风韵,悉心描绘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画卷。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从汉武帝堆土筑台祭祀黄帝算起,中华儿女在黄帝陵祭祀黄帝的传统已有2000多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成为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重要情感纽带。
  2025年4月1日起施行的《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扩展了黄帝陵保护对象,在保护文物本体的同时,将保护区域内以黄帝手植柏、保生柏为代表的桥山古柏群等古树名木,黄帝陵祭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黄帝陵的历史风貌和周边自然环境作为保护对象。
  同时,规范祭祀活动,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于每年清明节会同国家有关部门举行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以溯源寻根、凝心铸魂为主旨,体现民族复兴、爱国主义等价值追求。
  城市和乡村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制定《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明确各方主体职责,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随着条例落地施行,在榆林古城,依据条例划定“建设控制地带”,避免了高楼对古城天际线的破坏;在韩城党家村,根据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相关条款,老宅院化身为民俗博物馆,年增收超200万元。目前,陕西179个传统村落全部完成保护规划,868处历史建筑挂上“保护牌”,悠悠古城“乡愁”氤氲,名城名镇名村焕发时代光彩。
  强化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在陕西这片红色热土上,革命文物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保护责任重大。
  为加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铜川市陕甘边根据地照金革命旧址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先后出台,为陕西革命旧址保护提供了重要法治支撑。
  2022年,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启动革命文物保护立法工作。当年12月1日《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表决通过,并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条例立足陕西文物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从调查认定、保护管理、传承利用、区域协同、保障措施等方面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出了规范性要求,为革命文物的保护、管理、利用提供了规范遵循。
  如今,陕西革命文物数据库全面建成,76座革命纪念馆联动开展“红色课堂”,年接待研学团队超500万人次。革命文物正成为陕西红色文化凝心聚力的“活教材”,激发全省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一段秦腔《三滴血》的选段,从百年剧社易俗社,唱到街头巷尾的自乐班。
  秦腔作为陕西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其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基层院团生存困难、普及推广程度不高、剧种影响日渐衰退……这些问题的解决亟须法治层面的规范与保障。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立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启秦腔艺术保护传承相关立法工作。2022年1月1日,《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施行。
  条例紧扣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的实际,阐明了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明确了秦腔艺术保护传承的对象,从保护传承、人才培养、创新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对推动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作出规定。
  如今,从大院团到小戏班,演出热情高涨。仅易俗社就依靠专项资金复排了《火焰驹》等5部传统剧目。目前,陕西已建成多个秦腔传承基地,“秦腔进校园”活动常年举行,抖音“秦腔”话题播放量超50亿次。
  展望未来,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提升文化领域立法质量,多维度发力,以高质量立法护航文化发展繁荣,三秦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