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严格保护万物共生的“家园”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于浩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8期  浏览字号:
  2013年,我国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以国家公园之名,开始严格保护万物共生的“家园”。如今,第一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在旗舰物种保护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三江源国家公园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修复为抓手,实现了雪域高原纯净辽阔,源头再现“千湖美景”,藏羚羊、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
  大熊猫国家公园实现了野生大熊猫集中分布区和主要繁衍栖息地的完整统一、相互贯通,“国宝”有了更加广阔、更加舒适的家园;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数量已分别增至70只、80只左右;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持续开展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修复,几近灭绝的海南长臂猿,成为全球长臂猿中唯一持续增长的种群;
  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了雨神角蟾、福建天麻等新物种,成为全球同纬度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基因库……
  经过10年的保护和建设,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万象并存,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相映生辉,既是生生不息的天地,更是生物多样性的璀璨宝库。
  “生态保护第一”理念写进法律
  “生态保护第一”是国家公园建设的三大理念之一。契合国家公园这一特性,制定国家公园法,统筹考虑保护与利用,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为重要目标,以最严明的法律制度充实和完善我国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体系,守护好最美国土。
  纵观国家公园法草案的审议过程,一审时,草案规定了国家公园保护和管理规章制度;对国家公园区域内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和特定保护对象分类制定保护和管理目标,开展专项保护等条款。二次审议后,根据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地方建议,增加国家公园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的内容。根据有的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和地方建议,完善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的规定。三次审议后,在草案第十二条第一款中增加“严格国家公园设立条件”;在第二十六条第二款中增加“维护生态系统安全”;在第三十条第二款中增加避免或者减少对“生态廊道、重要栖息地”的不利影响。
  总的来看,法律强调“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同时统筹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负责人答记者问时指出:“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必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在最严的基调下,兼顾发展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国家公园法中,“保护”一词出现71次,遍布于所有章节之中。同时,专设“保护和管理”章节。
  在总则中,明确国家公园实行严格保护,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在“保护和管理”专章中明确国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按照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对国家公园区域内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及其遗传资源、自然遗迹、自然景观等特定保护对象分类制定保护和管理目标,开展专项保护。国家公园区域内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生态廊道连通、重要栖息地恢复等应当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确有必要开展种群调控、树种更新等人工修复活动的,应当充分听取有关方面意见,按照有关规定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和应对,维护生态系统安全,提高生态系统质量等。
  国家公园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居民和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法律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这也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国家公园法草案时最为热烈的发言和思考。王东明副委员长强调,在执法中要把握好尺度,既要严格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也要避免小过重罚、过罚失当,影响法律的权威和政府的公信力。于忠福委员提出,国家公园范围划定要坚持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该严格的严格、该松绑的松绑,给地方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留有空间,为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服务。鹿心社委员建议,要精准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平衡好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鲜铁可委员认为,国家公园建设中不能忽视原有居民权益保障,要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表决通过的国家公园法,不仅筑起严格的生态保护屏障,而且注重对原有居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充分体恤他们改善生产生活的合理需要,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得益彰。
 
编 辑: 刘冬
责 编: 刘静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