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今年以来预算执行和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舒颖
审查批准预算、监督预算执行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今年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批准2025年中央预算。半年过去了,预算执行情况如何?
9月10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作了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详细介绍了今年1—7月预算执行基本情况、落实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预算决议情况和下一步财政重点工作安排。分组审议中,有的常委会委员表示,预算执行加力提效、重点突出,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鼓舞人心。
靠前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
今年以来,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持续发力,带动各类商品销售增长加快,成效持续显现。报告指出,截至7月末分三批下达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2310亿元,带动汽车、家电、手机等数码产品、家装、电动自行车等销售额超过1.7万亿元。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比去年提高1.3个百分点。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工具,支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出台实施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消费补贴政策等,将惠民生与促消费更好结合起来。
根据报告,在促进扩大有效投资、加强财政与金融协同等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比去年提前1个月启动发行,截至7月末已发行7610亿元,有力支持“两重”项目建设和“两新”工作。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完成四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补充工作,预计可增加信贷投放空间6万亿元。此外,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统筹安排一定规模专项债券额度,支持偿还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促进民营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报告显示,今年中央本级科技投入比上年增长10%,其中用于基础研究的增长12.1%。加大对科技人才和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的支持力度,构建协同联动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全力保障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超前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强化央地协调联动,推进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报告指出,下达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734亿元,延长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期限,促进企业购置新设备、应用新技术。探索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路径,竞争性遴选26个城市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35个城市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政策,对新一批1200多家“小巨人”企业给予奖补,带动梯度培育更多创新型企业。
加强改革攻坚,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于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健全预算制度、完善税收制度、优化财政体制、完善债务管理制度……报告显示,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举措向纵深推进:针对中央本级通用项目、跨部门共性项目和部分资金规模大、实施周期长的专用项目,加快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出台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改革。积极做好消费税立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工作,加快制订增值税法实施条例,建立健全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压减部分专项转移支付,调整优化转移支付项目设置。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规范省以下财政事权、收入等划分。研究建立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长效监管机制。适当下放专项债券项目审核权限,开展“自审自发”试点。推动建立专项债券偿债备付金制度,等等。
持续增加民生投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报告显示,今年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主要支出领域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21亿元,增长9.8%;教育支出24438亿元,增长5.7%;卫生健康支出12402亿元,增长5.3%。
根据报告,在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方面,中央财政下达就业补助资金667亿元。出台扩大社会保险补贴范围、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等增量政策,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扩大一次性扩岗补助对象范围,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在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方面,逐步推进免费学前教育,今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学前一年公办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对民办园适龄儿童给予相应减免,预计惠及约1200万人。从2025年春季学期起,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由年生均6000元提高至7000元。在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中央财政下达补助资金374亿元,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卫生健康人才培养、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等。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至每人每年700元,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中央财政下达相关补助资金4364亿元。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至每人每年99元,加强国家免疫规划实施,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控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中央财政下达相关补助资金1014亿元。
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方面,建立育儿补贴制度,对3周岁以下婴幼儿按每孩每年3600元的国家基础标准发放育儿补贴。按照2%的总体水平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元,中央财政下达补助资金1.1万亿元、调拨全国统筹调剂资金1528亿元,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完善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体系,支持地方做好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工作,中央财政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67亿元。出台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办法,及时核拨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部分地区应对地震、洪涝等灾害。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篇章。报告显示,为强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下达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并在40个县启动实施粮食流通提质增效试点;发布中央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清单,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生产者补贴等政策,强化惠农补贴管理。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70亿元全部下达,重点加强产业就业帮扶。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支持新建5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98个农业产业强镇。统筹用好相关领域资金,逐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报告指出,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遴选20个城市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加大配售型和配租型保障性住房筹集建设力度,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支持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中央财政下达奖励资金420亿元,推动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同时,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中央财政下达补助资金,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等加快发展。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扩大“零关税”商品范围。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报告显示,中央财政下达专项资金691亿元,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农村生活垃圾、黑臭水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新增实施10个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促进人水和谐。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制定关于深入推进大江大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中央层面组织协调在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干流统一建立补偿机制,安排奖励资金,调动全流域生态保护积极性。中央财政下达转移支付资金1202亿元,增强重点生态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新增支持20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加强林草生态保护修复,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三北”工程建设、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等,中央财政下达相关资金967亿元。
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报告指出,健全绿色转型财税政策,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推行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引导增加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深入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示范应用,新增75个县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大力支持清洁能源发展,推动我国风电、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和技术水平保持全球领先。
此外,在强化财政管理监督方面,报告显示,继续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压减一般性支出,从紧安排必要支出,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要求贯穿财政管理全过程。针对财经领域多发、高发、易发问题,中央和地方财政联动,在全国范围内扎实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整饬秩序、严明纪律。严肃处理2024年财会监督发现问题,对285家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637名注册会计师和资产评估师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总的看,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平稳,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提供了有力保障。”蓝佛安说,下一步,将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发力、适时加力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不断完善政策工具箱,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在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上持续下功夫,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编 辑: 刘冬
责 编: 刘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