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法治种子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丁子哲
上一堂普法教育课、创作一幅法治漫画、看一部普法纪录片、参与一次模拟法庭……近年来,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在各地全面铺开,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热潮兴起。
法治宣传教育是全民守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从娃娃抓起”。青少年法治素养关系国家法治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如何进一步充实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法治信仰?
此次制定出台的法治宣传教育法,以专章形式对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进行了规定,明确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加强协同配合,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对青少年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普及青少年在家庭生活、校园学习、社会活动中所必需的法律知识,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守法意识、规则意识、诚信意识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规定,规范自身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尊重他人合法权益。
“制定法治宣传教育法意义很大,对于国家全面依法治国,促进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供了制度保障。青少年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群体,法治宣传教育法对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作了专章规定,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法治宣传教育法中关于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专章规定表示充分肯定。
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抓住重点内容、针对重点对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教育部连续9年举行国家宪法日教育系统“宪法晨读”活动,全国近30万所学校的8000多万名师生通过网络连线同步参与。教育部、司法部等5部门印发《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法治副校长工作的开展。
黑龙江省编写以宪法和民法典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法治教育读本,为各学段学生免费提供相适宜的法治普及性读本,进一步丰富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为切实提升法治副校长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水平,山西省教育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管理实施细则》,让法治副校长走进校园帮学生系好“法治扣子”;河南省2024年有近2.2万名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开展了4万余次的法治宣传课程,在培养青少年守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治宣传教育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明确各级各类学校法治教育目标、内容以及评价要求,推广法治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将法治教育内容融入相关教材,将法治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围。
针对法治副校长的聘任,法治宣传教育法进一步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开设法治教育课程,利用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等场所开展法治实践教育。中小学校应当按照要求聘任法治副校长,配备受过专业培养或者经过专门培训、能够胜任法治教育任务的教师,可以聘任校外法治辅导员。
学校是开展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如今,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在日益多元化,以往普法宣传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孩子们的实际需求。越来越多的学校一改往日贴标语、办讲座、背条文的传统方法,以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在真实的法治情景中激发青少年的法治学习兴趣。
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中心学校通过在学生咏唱的黎族或苗族民歌中加入“法治三字经”的内容以强化对学生的法治教育。行走在中小学校园里,法治长廊、法治标语、法治漫画等有关法治元素随处可见。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提升了师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对此,法治宣传教育法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与日常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主题教育,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增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多地现已逐步开启家长课堂,引导家长身体力行,将法治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少年明辨是非善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守法行为习惯。法院、检察院以及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为学校开展法治教育提供实践教育资源,支持学校开发法治教育实践课程,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法治,把法治的种子真正种进孩子们的心田。
统筹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法治宣传教育法对司法机关、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网络服务提供者等,对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应承担的职责任务进行了规定,促进青少年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思维和行为习惯,有力有效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