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建议加大对劣质校园餐惩处力度

来源: 法治日报  浏览字号: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近日对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进行分组审议。
  委员们认为,报告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前各地方、各部门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情况,总结了实施食品安全法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与此同时,结合报告内容和当前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委员们就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更好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完善食品安全法治保障等积极建言献策。
  严字当头强化执法监督
  多名委员在发言中提及应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执法监管力度。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食品安全法执法还存在不严、不细、不实的问题,根本还是责任不落实。”谭天星委员建议在“最严”上下功夫,严格落实全链条责任,加强源头治理,强化经营监管执法,加大对违法行为特别是劣质校园餐、网售和预制劣质食品的惩处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最大成本。
  古小玉委员建议,持续深化食品安全监测执法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信息共享,切实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效能。要通过加强源头治理、开展专项行动、强化行刑衔接等手段,始终保持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
  骆源委员建议着力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在主体上,凝聚部门合力,厘清相关法定职责,健全协同配合的监管工作机制;在依据上,整合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全面系统、严格规范地贯彻实施;在对象上,规范食品安全标准和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监管系统,严格食品安全信息录入,全程做到可识别、可查验、可追溯;在手段上,强化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双向对接,闭合惩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完整链路,切实构建起全过程各环节的高效监管体系。
  靶向治理新生食品业态
  近年来,生鲜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蓬勃发展,食品新原料、新工艺以及新型添加剂等不断涌现,由于经营模式灵活、跨区域属性强、数据更新快,新业态食品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日趋隐蔽化,监管更易出现盲区,带来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
  杨振武委员建议加快新业态食品经营数据采集审查,建立协同监管机制,打造网络餐饮共治平台,畅通各方举报渠道,汇聚监管部门、平台与消费者的监督合力,共同营造食品安全清朗空间。
  李巍委员建议尽快完善新兴领域相关标准,加快出台外卖食品、网络直播带货食品等新兴食品类别的安全标准和管理规范,使标准涵盖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同时,鼓励食品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和修改,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提速推进法律全面修订
  现行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颁布施行,2015年进行了全面修订,后于2018年、2021年和今年进行了三次修正,但仍存在法律空白和监管缺失等问题,亟待抓紧修订和完善补充。
  “在执法检查过程中,许多地方和单位都提出要尽快对法律进行全面修订。”作为此次执法检查组成员,古小玉建议承担法律草案起草工作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启动食品安全法全面修订工作,为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何新委员建议尽快启动食品安全法全面修订工作,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合理确定罚款数额,健全对违法企业的信用惩戒制度,遏制对赔偿制度的滥用。(朱宁宁)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