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东:人大赋能 产业向新
通讯员 郑少和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李小健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省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为广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5月15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右二)调研人形机器人发展情况。摄影/刘宇韬
强化政治担当,突出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头戏”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产业发展亲切关怀,强调广东在全国产业体系的版图中分量很重,寄望广东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省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出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动员令,明确要求充分发挥人大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作用。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是人大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坚决扛起责任,自觉从政治和全局高度谋划推进,把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重中之重列入工作要点。具体包括制定法规8部、开展监督12项、作出决定2件;4月召开动员会,5月专门作出决定,并根据省委要求牵头建立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作机制;由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牵头抓总,班子成员分头开展专题调研;组建综合工作专班加强统筹协调,各委员会立足职能具体推进,切实把全省四级人大、五级代表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形成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助推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
强化立法保障,筑牢产业发展的制度“压舱石”
坚持立法先行、制度护航,紧扣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法治需求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切实发挥立法的引导、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法规供给。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精耕细作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突出立法先行性、创制性、协同性。在制定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等“框架性”条例基础上,专门编制实施大湾区专项立法计划。就粤港澳居民关注度高、获得感强的民生领域开展“小切口”立法,已制定促进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条例和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进口港澳药品医疗器械管理条例,正在审议粤港澳气象合作、促进大湾区轨道交通发展、大湾区海上搜寻救助合作等条例,不断丰富规则机制“软联通”的制度创新成果。
加强产业发展法规供给。制造业是广东厚实的家当,紧扣建设制造强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省级法规,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全国第一,紧扣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制定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推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产业有序转移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环节,制定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条例,推动构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协作模式。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面临“技术+规则”的双重竞争,加快制定低空经济发展条例,编制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1+N+X”专项立法计划,构建“前瞻、包容、审慎”的法规体系,解决新技术引发的传统规则适配不足、风险边界模糊等问题。
加强产业科技创新法规供给。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首次跃居全球创新集群榜首。围绕促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制定科技创新条例,在全国率先规定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等40多项制度措施,今年接续开展条例执法检查,推动以法治保障科技创新“长期主义”。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在出台人才发展条例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制定技能人才发展条例,为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法治支撑。
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法规供给。广东登记在册经营主体突破2000万户、占全国1/10,稳居全国首位。突出育成现代企业强壮主体,审议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条例,引导企业完善产权、组织、管理制度,加快建设更富活力、更具韧性、更有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现代企业。突出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在全国率先制定政务服务数字化条例,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开展民营经济促进法及涉企地方性法规集中清理,破除妨碍公平竞争与统一市场、不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强化精准发力,打好监督助推“组合拳”
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增强实效,综合运用法定监督方式,打出“7+7+N”组合拳,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合力推动省委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部署落细落地。
用好调研基本功。由省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领衔,成立7个专题调研小组,上半年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传统产业“三化”融合、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现代服务业、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优化营商环境、高素质人才引育等7个重点领域,深入300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实地走访。通过问卷调查、数字人大征求意见等方式,摸实情、找短板、提对策,形成7份总报告和18份子报告,推动在编制广东省“十五五”规划时前瞻布局好产业大盘子。
人大协商聚共识。探索人大协商制度化平台,今年三季度密集召开7场专题会议,分别通报上半年专题调研情况,共邀请25位国内经济、科技界知名学者,23位全国及省人大代表,33家头部企业代表及行业协会等参会发言,政府相关部门等逐一回应。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每次都作讲话,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每场都参会提出具体要求,会后都形成专项任务清单交政府研究处理并加强跟踪督办,会议有关情况及时向省委报告,多次得到省委主要领导肯定,搭建了在省委领导下,人大、政府、社会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平台。每场会议都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媒体相关报道超1.05万条,网络阅读量突破2550万人次,全方位呈现广东在智能新赛道、制造新活力、服务新范式、农业新图景、科创新引擎、发展新沃土和人才新高地等方面成效,不断掀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澎湃热潮。
持续监督求实效。围绕振兴乡村产业、壮大文旅产业、促进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发挥侨智侨力、维护市场环境等具体领域,扎实做好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工作,拟于11月底开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专题询问和满意度测评,形成“分领域监督+综合报告+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的监督闭环。打造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智应用系统,集成“六大模块、十七个产业”,实时了解、智能分析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情况,对经济运行、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预算国资、重点项目等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领域,实现情况“一屏统揽”、研判“一键智达”的数字化监督场景。
强化代表履职,当好倾听产业一线声音“主力军”
全省各级人大代表是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省域样板的重要力量,在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年首次召开省人大代表工作会议,发出倡议书,激励全省13万人大代表在产业现代化大潮中担当作为、勇当先锋。
擦亮代表主题活动品牌。按照“集中一个月、履职贯全年”安排,精心组织全省四级人大联动、五级代表行动,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主题活动。在7月集中履职月期间,开展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带头参加走访企业等活动,全省人大代表99.57%参与,收集意见建议2906件,当月推动解决70.1%。141名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十五五”规划编制开展产业发展调研,形成十多份高质量调研报告,示范带动全省25897名代表开展调研1785场次,形成调研报告748份,为产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保障代表更好履职。出台组建代表专业小组方案,省人大9个专门委员会牵头组建17个专业代表小组,组织专业领域代表围绕特色产业深调研、提建议。支持全省各级人大代表中的企业家、科技人才等依托自身资源和专业优势发挥带头作用,扎实督办有关产业发展的代表建议,推动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更好实现政策供给与企业感知相统一。
建好用好产业代表联络站。充分发挥人大民主民意表达平台载体作用,支持基层人大把代表联络站建在产业链上,因地制宜在产业集聚度高、发展优势明显的区域建成206个人大代表产业联络站(点),确定省人大直接联系的站(点)27个。定期组织代表开展政策宣讲、走访企业等工作,健全企业意见建议收集、梳理、交办及反馈全链条工作机制,实现企业点单、代表助力、政府服务,推动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人大履职深度赋能产业发展,彰显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逻辑。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领导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高质量履职成效为广东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