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水上”听民意 “亭下”解民忧

——东平县人大做活基层民主品牌擦亮民生底色

来源: “泰安人大发布”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10月28日的东平湖畔,暮秋的暖阳穿透薄雾,将粼粼波光洒满湖面。老湖镇朱桥码头边,一艘艘渔船披着晨光往来穿梭,马达声与渔民的吆喝声交织成湖区特有的“渔光曲”。
  “广军,这趟出湖收成咋样?鱼销路、价格都稳当不?”渔民赵广军的作业船刚稳稳靠岸,泰安市人大代表、老湖镇桥口村党支部书记赵方栋便快步上前,裤脚上还沾着田埂的泥土。
  “方栋书记,您放心!销路、价格都不愁。”赵广军开心地指着筐里活蹦乱跳的鱼虾说。
  这动人的一幕,是东平县人大常委会深耕基层民主实践的缩影——从“上船访民情”的俯身倾听,到“亭下解民忧”的一线议事,再到“田间绘宏图”的精准帮扶,人大代表的脚步始终与群众的需求同频共振,让“为民服务”的暖意如这暮秋的阳光,洒满湖区的每个角落。
  船头听民意:架起湖区民生“连心桥”
  东平湖208平方公里的常年水面,是渔民们赖以生存的“聚宝盆”,一湖碧水、满舱湖鲜直接牵动着沿湖群众的日子。过去,“会议室座谈、书面收意见”的传统模式,总让渔民的心声隔着一层“玻璃”。为打破这一困境,东平县人大常委会创新打造了“上船访民情”基层工作品牌,组织人大代表带着政策、带着问题,主动登上渔船、走进湖边村落,核心就围绕“为渔民”三个字——贴近渔民、服务渔民、保障渔民,全力推动生态保护与渔业丰收“两头旺”。
  今年3月,针对渔民最关心的“开湖时间是否合理”“渔船安全能否过检”等实际问题,东平县人大常委会牵头开展“开湖前专项调研”。通过深入船头、走访渔家,累计帮助30余户渔民解决渔船检修、销路对接等急难愁盼。“以前开湖前总担心这担心那,现在代表们提前帮我们把问题都捋清了,能安心捕鱼、放心卖鱼!”赵广军的话里满是感激。
  “上船访民情”不仅帮渔民打通了产销堵点,更让渔民的声音精准融入政策制定。此前,在配合全国人大、省市人大开展《黄河保护法》《山东省东平湖保护条例》立法调研时,该县人大常委会以“上船访民情”为抓手,和渔民拉家常、听建议,重点收集大家对湖区禁渔期设置、生态补偿标准、渔业生产转型等方面的想法。其中,“优化渔民转产就业扶持政策”“加大东平湖生态保护力度”等多条建议被采纳,让立法与执法真正贴合渔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实现了“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亭下解民忧:打通基层诉求“直通车”
  如果说“上船访民情”是为湖区渔民量身定制的“水上连心桥”,那遍布东平县城乡的“凉亭议事会”,便是架在居民家门口的“民生直通车”。在东平县东平街道铂悦府小区里,人大代表的专属二维码悬挂于小区凉亭内,居民在这里可以和驻点人大代表拉家常、提诉求,还能扫扫代表专属二维码,随时把问题“一键”反馈。
  今年3月,居民王先生路过大清河时,发现岸边散落着不少垂钓者留下的塑料袋、矿泉水瓶等垃圾,他随手拍了照片和视频,通过凉亭内县人大代表、嘉和物业党支部书记杨金梅的二维码反馈了情况。杨金梅收到消息后,立刻通过“东平智慧人大”小程序向东平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反映。没过多久,东平县政府相关部门便开展调研走访,联动沿河两个街道进行拉网式清理,还加大宣传力度,出台了东平湖(大清河)水域全面禁钓的通告。经过一个多月的综合整治,杂乱的河岸就恢复了往日的清爽。“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必须为县人大和县政府的效率点赞!”谈起这件事来,王先生忍不住感慨。
  “以前群众找代表反映问题,得等联络站的开放时间,现在坐在小区凉亭里,既能拉着驻点代表当面唠,扫个码还能随时留言,咋方便咋来。”杨金梅说,“凉亭议事会”最核心的优势,就是打破了传统联络站的时空限制,让群众找代表更方便、反映问题更直接。如今,这一模式已帮助不少居民解决了心头事:铂悦府小区通过它收集20多条意见,解决了充电桩安装等23件民生事;全县靠这模式新增1.5万个停车位,新成立15个业主委员会,停车难、物业乱这些“老大难”问题,都被一一理顺。目前,“凉亭议事会”已推广至全县12个社区。
东平县人大代表、嘉和物业党支部书记杨金梅通过凉亭议事会与群众交流
  将群众诉求落地见效,离不开一套“硬机制”。东平县人大常委会建立的“三级联动、闭环落实”机制,形成了“提出-协商-落实-反馈”的完整链条。首先通过代表驻点、群众自荐、扫码留言等方式收集诉求,梳理成“民情清单”;每月15日,“人大代表+群众代表+职能部门”会准时来到凉亭里议事,把收集来的“民情清单”摆上台面集中答疑;之后由人大常委会全程督办整改,最后用群众评议检验成效,确保每件事都有回音、有着落。
  这份对“民意落地”的重视,不仅涵盖“家门口的小事”,也延伸至“法规制定的大事”。在老湖镇凤凰家园社区的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东平县人大常委会以“三三制”为抓手,通过建立三项机制、构筑三个载体、搞好三个融合,把联系点打造成基层群众参与立法的“直通车”、倾听意见建议的“传声筒”、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大课堂”。截至目前,联系点已配合国家和省、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多项立法调研,收集各层面意见建议20余条。像群众提出的“每户限养一只犬”“学校周边划临时停车位”等具体建议,都被纳入了养犬、停车管理条例。
  田间绘宏图:专业力量激活产业振兴“强引擎”
  从解“急难愁盼”到促“长效发展”,东平县人大常委会的服务触角持续延伸,以专业力量破解产业难题。在东平县梯门镇东瓦庄设施农业产业园,智慧大棚里暖意融融,五彩椒、螺丝椒、线椒挂满枝头,当地村民正忙着采摘,欢声笑语在棚间回荡。“以前我们东瓦庄村种茄子、黄瓜,品种杂、市场行情摸不准,收益一直稳不住。今年开春,我们小组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发现辣椒需求大、价格稳,就牵头帮全村调整种植结构,90%的地块都改种了辣椒。从现在的行情看,预计每亩地比往年能多赚5000元!”省、市人大代表,梯门镇东瓦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兴宝笑着说,这喜人的变化,离不开东平县人大设施农业专业代表小组的助力。
  作为这支专业代表小组的牵头人,王兴宝身后,是一支“专业+实战”的硬核团队,汇聚了9名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和1名农业专家,还细分为技术创新、市场拓展、政策服务三个专项小组,从种到收全流程为农户保驾护航。今年,东平县人大常委会共组建8个这样的专业代表小组,涵盖设施农业、生态渔业、港航物流等关键领域,核心是紧扣县域产业需求,推动人大代表从“广覆盖”全能履职,转向“深扎根”专业服务。
  为了让服务不“悬空”,东平县人大设施农业专业代表小组还定下了“三个一”机制:每月一次田间调研、每季度一次现场观摩、每半年一次总结评估。技术上,小组设立创新示范点,推广熊蜂授粉、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还开展了12场定制化培训,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市场上,积极对接商超和电商平台,推动“共享冷库”试点,解决农产品保鲜储存难题,还打造了区域公用品牌,让东平的蔬菜更有竞争力;政策上,推动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设立专项信贷,帮种植户解决融资难题。
  精准的专业帮扶,让不少农户实现了从“亏损”到“丰收”的转变。有位种植户之前因辣椒种植技术不足亏了钱,小组便安排专家一对一帮扶,指导他改种优质品种、采用“密植+错峰上市”模式,最终实现扭亏为盈。如今东平的设施农业,已从过去的“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从“经验种植”走向“科技赋能”。农产品不仅卖到了济南、青岛,还发往了北京、上海,农户亩均收入显著提升,设施农业真正成了乡亲们的“致富产业”。
省市人大代表、梯门镇东瓦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兴宝在大棚内教授种植技术
  从东平湖畔渔船俯身问计的身影,到社区凉亭里围坐议事的热闹,再到田间大棚中手把手支招的忙碌,东平县人大常委会把民主实践的根扎在群众中间。这一幅幅“渔民笑、居民赞、农户乐”的画面,既是基层民主品牌的鲜活答卷,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浸润民生、擦亮幸福底色的生动写照。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这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路径的精准指引,意味着民主需贯穿决策、管理、监督全链条。”东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锋说,民主法治建设始终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同向而行,东平县将充分激活基层治理活力,做活民主品牌,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真正融入每一件民生小事中,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实实在在转化为群众切身感受到的幸福成效。(王玉 焦国栋 王雁)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