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设立“暖心站” 筑好“连心桥”
—— 人大助力“浙”里人才“落地生根”
《中国人大》全媒体见习记者 查炜 记者 于浩
DeepSeek AI大模型吸引全球目光,宇树科技的智能机器人惊艳亮相春晚,之江实验室把算力送上太空……之江大地上,一系列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离不开人才的汇聚与耕耘。2024年,浙江新引进顶尖人才41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207.1人,新增35周岁以下大学生121万人。
近年来,浙江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这一进程中,浙江各级人大立足全省人才工作大局,创新举措,协同联动,助力浙江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夯实制度基础,强化人才发展法治保障
人才潮涌,离不开法治保障。浙江各级人大常委会以立法、监督、代表工作同向发力,助力建设良好人才发展生态。
立法锚定方向。省人大常委会制定《浙江省就业促进条例》、《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把高层次与新就业形态人才落户、住房、工伤保障等内容写入地方性法规;《绍兴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把“名士之乡”经验上升为法规,为各类人才提供可预期的制度保障。
监督跟踪问效。2022年,省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就业促进法执行情况的检查,省市县三级人大联动,采取实地检查、委托检查等方式,实现了11个设区市及县(市、区)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基本覆盖。
代表精准问需。杭州市钱塘大学城人大代表联络站里,青年人才可以通过扫“代表码”,向代表反映困难问题;衢州市常山县设立“代表集中活动日”,围绕县委“五个一”产业链设立“柚小二”、“你说我办”等企业联络点……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履职,倾听人才心声。
创新对话平台,为人才发展纾困解难
绿茵环绕,书香氤氲。走进萧山区蜀山知书馆,一场“人大有请·青年话民主”活动正在举行。
“在金融方面能否给予新农人更多支持?”“能否为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设立职业晋升通道?”……台上,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人才汇聚一堂,分享成长故事,提出问题与建议。
台下,市、区人大代表认真聆听,来自人社局、人才办、农业农村局、银行等部门和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应邀来到现场,面对面答疑解惑,回应相关问题。
“2025年萧山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征集过程中,全区23个镇街平台依托‘人大有请’开展专题协商议事活动,共收集涉及民生实事项目的意见建议60余条,汇总成7方面14条建议交政府相关部门研究。”萧山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之江大地上,人才发展的民主实践“样本”远不止此。从杭州市滨江区“代表·青年面对面”青春议事会,到温州市乐清市“政企校社”四方对话机制,再到绍兴市稽东镇“一桌土菜引来一众人才——稽东镇代表·人才面对面”活动,青年人才的声音,在这里被郑重记录、高效流转、精准落地,助推当地人才发展列车驶入快车道。
联络站搬进产业园,让人才乐业更安居
湖州市双林镇快递园区占地6000平方米,目前入驻8家快递企业,139名快递小哥在此忙碌奔波,日均派件量约20000件,实现全镇所有建制村快递服务全覆盖。
产业运行高效了,但快递行业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稳定性较低,如何真正留住人才?
“快递小哥之家”人大代表联络点为此建立。每月15日定期开展人大代表驻点接待,并常态化进行“家访”,精准了解新就业群体的工作生活状况。
不少快递员倾诉子女入学难题——受户籍、房产等条件限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困难。人大代表迅速联动相关部门,在教育部门和工会的支持下,促成快递园区与双林镇中心幼儿园镇西分园签订《双林镇快递园区工会会员子女入学备忘录》,切实解决了快递员的后顾之忧。
这是浙江助力人才发展“有温度”的生动缩影。各级人大在人才发展上充分彰显城市温度——《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撑起权益保护“安全网”;《绍兴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明确人才权益保障和发展路径;《温州市青年发展促进条例》,从青年素质提升、职业发展、社会生活等维度构建起全方位保障体系……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从立法支持人才发展,到代表近距离倾听青年人才心声,再到将代表家站嵌入产业园,为新就业群体精准送暖,浙江各级人大正以满怀热情,积极探索实践,为人才发展保驾护航。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