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呼和浩特:“家”聚专业力 “专”解教育题

通讯员 张艳丽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博勋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7期  浏览字号:
  8月18日上午,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阿吉拉沁社区的活动室里,一场围绕教育发展的深入研讨正热烈进行。十余位来自中学、小学、幼儿园的人大代表围坐在一起,就教育热点问题建言献策。这是呼和浩特市“教育专业人大代表之家”的日常场景,也是该市以专业平台破解教育难题的生动缩影。
  2023年,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在阿吉拉沁社区创新设立“教育专业人大代表之家”,并组建专业代表小组,推进专门委员会、专业代表之家、专业代表小组“三专融合”,进一步拓宽代表履职路径,发挥代表专业优势,提升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建强“前沿阵地”,以专业声音助力教育发展
  “建议组建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智慧教育及数字化建设迫在眉睫。”……围绕如何更好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代表们各抒己见。召开这样的座谈会,是代表之家每季度的“固定动作”。在这里,来自教育领域的29名自治区、市、区三级人大代表,按学段被分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四个小组。代表们带着一线实践经验和专业思考,为首府教育发展把脉开方。
  “现在有了‘家’,调研有方向、建议有分量。”代表们由衷感慨。代表之家制定了工作制度、工作原则,构建起“选题-调研-研讨-督办”的闭环机制。“家”的召集人负责对接市、区两级人大确定监督项目,组织开展活动,代表们从“单兵作战”到“智库联动”,推动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化作实实在在的幸福答卷。代表之家自设立以来,围绕教育资源分配、“双减”政策落地、招生考试改革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代表开展了9次调研座谈,累计收集到10个方面共51条建议,办结率和满意度均达到100%,成为破解教育难题的“智慧引擎”。
  架起“连心桥梁”,百姓心声化作惠民清单
  “孩子放学没人接,课后服务能不能延到六点?”在代表之家的“家长汇”现场,家长们你一言我一语,把心中关切一股脑倒了出来。代表们一边认真记录,一边积极回应。这是代表之家创新推行“三诊工作法”的生动一幕。“三诊”中,“坐诊”听民声,依托“家长汇”等形式收集民意;“巡诊”找症结,代表小组主动调研校园安全、食堂管理等热点问题;“会诊”解难题,联动市、区两级人大协同攻坚,聚焦课后服务、教师评聘等主题召开多场座谈会,推动实现“群众点单、代表督办、政府落实”。
  “跟着群众的呼声走,找问题更准了。”李义代表建议,对“双减”课后服务费实行动态调标、强化监管。在代表之家履职平台的推动下,有关部门出台政策措施,惠及全市30余万名学生。郑子雷代表领衔提出关于“区管校聘”改革的建议,推动回民区2023年比选任用14名年轻副校长……随着一个个建议落地见效,代表们的“民情良策”转化为一张张暖心的“教育惠民清单”。
  激活“一池春水”,机制创新保障长效发力
  如何让专业代表的“金点子”持续转化为教育发展的“推动力”?2023年,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的若干措施》,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研究制定了8个配套文件,细化专门委员会与代表之家的联动机制,让“三专融合”有了硬支撑。
  今年市人代会上,刘亚彬代表提出关于加强中学食堂安全管理的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将其列为重点督办建议,交由科教文卫工作委员会牵头落实。委员会结合年度流通领域蔬菜、肉类食品安全监督议题对代表建议进行重点督办,紧盯食堂卫生、日常管理及食材进货渠道溯源三大核心环节,对部分校园食堂开展专项检查并形成调研报告,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有效推动学校食堂规范化水平提升。
  依托代表之家,科教文卫工作委员会2024年收集群众诉求50多条。结合常委会年内议题,委员会对教研队伍建设、“双减”政策落地等5个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进行重点监督。委员会还积极推动建立自治区、市、旗县(区)三级人大议题共判、调研协同、履职衔接、成果联用的联动机制,凝聚监督合力,推动解决教育领域重点难点问题。
  从“一件建议促进一项政策”到“一次调研惠及一方百姓”,呼和浩特市以“家”聚力激发代表履职活力,以“专”切入教育民生关切,以“民”为本回应群众期盼,让代表履职既有“热度”,更体现“专业刻度”,助力首府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