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九江市人大:用“微实事”书写“大民生”
天朗气清,秋意渐浓。在九江市的乡间小路、社区角落,一些看似微小却关乎民心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一条淤塞多年的沟渠清了、一段坑洼的村道平了、一排路灯在暗巷亮起……一项项“微实事”如秋日暖阳,照进百姓心坎,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实践中结出累累硕果。
这背后,得益于九江市人大探索建立的“民生微实事”闭环办理机制。九江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负责同志表示,“庐山市、共青城市、都昌县等试点县(市、区)由县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办理闭会期间基层代表提交的‘微实事’建议,通过群众‘提’、代表‘交’、政府‘办’、人大‘督’、群众‘评’的办理闭环链条,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
群众“点单”,代表“交办”,民生诉求直通快办
“以前反映的一些问题,有时候就石沉大海了,现在不一样了,人大代表常来走访,我们提的问题,没多久就有了回音。”庐山市海会镇一位村民指着刚修缮的沟渠感慨道。这条位于海会镇海会社区四组至十四组之间的水沟,由于修建时间久远,两侧多处漏水,水系基本断流,影响约200亩的农田灌溉和100余户居民生活用水,通过“民生微实事”办理机制,项目很快立项,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翻修和硬化加固。
过去,一些群众期盼的民生工程,往往因项目小、资金少、惠及面窄,难以纳入县级项目的盘子,基层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成为影响群众获得感的难题。
为破解这一困境,九江市人大从源头破题,努力探索建立一套民生诉求直通快办的机制,在庐山市、共青城市开展试点。试点县(市)人大组织代表广泛开展进站接待选民、走访联系群众、数字人大平台互动和“围‘庐’夜话”等活动,面对面收集“微实事”建议,再由基层人大代表将群众最期盼、最急难的事项向县(市、区)人大常委会提交,并转由县(市、区)政府组织办理、乡镇政府具体实施。只要符合“微、急、难、惠”特征,都有机会纳入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实现快速响应和有效解决。

资金“护航”,机制“赋能”,小微项目精准落地
“从2023年起,财政每年列支预算不低于300万元专项资金,全市6个乡镇(街道)相应分配50万元,用于解决‘项目进不了笼子、资金进不了盘子’的问题,助力人大代表收集的‘民生微实事’得到快速办理。”共青城市财政局负责同志介绍。
为确保专项资金用在“刀刃”上,共青城市明确项目资金一般控制在10万元以内,重点支持公益型、小微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这套机制不仅注重“微”,更强调“实”,通过严格的筛选机制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项目审定严格遵循“海选—精选—拟办”三级筛选流程。首先由人大代表收集梳理群众提出的建议,形成“海选”项目清单,然后由县(市、区)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实地复核,提出筛选意见,形成“精选”项目清单,最后经人大代表建议项目监督工作领导小组会同相关部门论证审查,形成“拟办”项目清单,提交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集体研究确定。
“我们不光看项目要不要做,更看能不能做好、群众认不认可。”一位参与项目筛选的人大代表表示。通过层层把关,一批群众期盼、条件成熟、效果可期的“精品项目”得以落地推进。
民生微实事项目不仅及时回应群众诉求,还有效撬动各地自发形成“群众自筹、乡贤募捐、镇村出资”的资金参与方式,起到了“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庐山市温泉镇钱湖村获得民生微实事支持资金1万元,撬动乡贤资助1.5万元,高标准建设了村庄池塘及进村路段防护栏。共青城市泽泉乡涂山村毛家渣入村道路泥泞不堪,专项资金项目解决了进村道路硬化问题,沿路12户人家自发出资,将屋场及连接主路部分道路硬化,让“泥水路”变“水泥路”……

监督“长牙”,评价“发声”,项目建设阳光运行
项目推进过程中,人大监督贯穿始终,确保每一个“民生微实事”都成为阳光工程、民心工程。县乡两级人大组建监督小组,邀请群众参与,通过明察暗访、现场调研等方式,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
“我们每个监督小组都由人大代表和热心群众组成,定期到项目现场查看进度、检查质量。”一位监督组成员介绍,“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整改,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今年以来,试点县(市、区)监督小组开展监督活动数20余次,反馈意见建议近百条,推动项目实施更规范、更高效。
值得一提的是,试点县(市、区)人大还创新监督方式,将人大监督与群众监督有机结合。在项目现场设立公示牌,公开项目内容、投资规模、完成时限等信息,方便群众监督。同时,建立“随手拍”微信监督平台,群众发现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可以随时拍照上传,相关责任单位须在规定时限内响应处理。
项目完工不是终点,群众满意才是标准。庐山市人大建立“回访+测评”机制,组织代表对办理结果进行满意度调查,将评价结果与后续项目安排挂钩,形成“办好一件事、温暖一片心”的良性循环。今年该市邀请127名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对首批项目进行验收评议,测评总体满意率为99.1%。
小事办好,实事办实,民主实践温暖人心
今年以来,九江市各试点县(市、区)人大办理“民生微实事”110余项,涉及农业生产、安全防护、交通出行、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品质等方方面面,使用专项资金670余万元,直接惠及群众6000余人。
随着一批批“民生微实事”的落地,变化看得见、幸福摸得着。华林镇的沟渠清了,村民点赞“解决了老大难”;蓼南乡的道路宽了,出行更安全;金湖乡凤凰村513乡道完成路灯安装后,村民夜间出行不再提心吊胆;茶山街道北峰社区新建停车充电棚,解决了居民电动车充电难题;泽泉乡观音桥村危桥加固后,孩子们上学路上多了一份安全……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民生微实事的办理,代表履职更实在,政府服务更精准,群众参与更广泛,基层民主实践焕发新的活力。一位基层干部深有感触:“现在办小事也能见大成效,群众的笑脸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每一份民意都被倾听,每一个期盼都有回响。从一条路、一盏灯、一口井的改变出发,九江市各级人大用“微实事”书写“大民生”,用“小资金”办出“大幸福”。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九江市人大将持续完善民生微实事办理机制,推动更多“民生愿景”转化为“幸福实景”,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实践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九江市人大张汉卿供稿)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