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屠红燕:“智”造赋能 让中国丝绸走向世界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于浩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7期  浏览字号:
  屠红燕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屠红燕说,“我相信,民营企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屠红燕的经历见证了一个人从一个创业想法、几台织布机开始,克服资金、技术、市场的重重困难,将梦想照进现实,也见证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到如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一系列国家政策。 
  一路走来,屠红燕也拥有了众多头衔:全国工商联执委,浙江省妇联兼职副主席,浙江省工商联副主席,浙江省女企业家协会会长。今年7月,她又荣获“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屠红燕说:“我要始终秉持初心,以丝绸为脉,以创新为翼,在民营经济的广阔天地中不断绽放芳华。”
屠红燕代表(中)与企业员工一起讨论丝绸设计方案。(代表供图)
  坚持创新,升级“新丝路”
  1971年,屠红燕出生在杭州江干笕桥。她4岁那年,母亲沈爱琴创办了笕桥绸厂——这便是日后闻名遐迩的万事利集团的前身。从此,织机的轰鸣声伴随着她的成长岁月。从最初的6台旧式铁木织机和20名工人起步,这家小厂一步步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丝绸行业中的翘楚。
  掌舵万事利后,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屠红燕果断带领企业从传统织造小厂向“科技+文化+时尚+艺术”的现代化产业集团转型,并于2021年9月22日,成功推动万事利丝绸登陆深圳创业板,成为“中国丝绸文创第一股”。
  近年来,万事利聚焦数字创新,着力构建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多个高能级科创平台,积极探索AI科技在丝绸设计、生产领域中的深度应用。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所等高水平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在蚕种基因研究、蚕蛹生命科技等领域取得突破,为传统丝绸产业打开了更加宽阔的发展空间。
  从一根丝到一片绸,从传统织造到数字赋能,从乡镇小厂到上市企业,万事利始终扎根丝绸实体产业,将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已连续18年蝉联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回馈桑梓,用实际行动践行企业家担当
  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屠红燕始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探索民营企业参与社会建设的新路径。创新探索“丝绸共富”模式,在浙江、广西等区域率先建立集约化规模化桑蚕原料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让“栽桑养蚕就是绿水青山,黄茧白茧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新时代的共富图景。
  作为村里的支柱产业,浙江西部的开化县华埠镇溪东村的桑蚕养殖历史可追溯到50多年前。然而,随着桑蚕产量不足、养殖规模受限以及低廉销售价格的影响,养蚕规模逐渐走下坡路。
  2018年,溪东村迎来转机:村里与万事利集团合作,采取由企业新建小蚕共育室、引入特种蚕种,为农户提供无偿技术指导并进行兜底保价收购的模式,打造了一条从蚕桑种植、养育、管理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带动当地近千户农民就地创业,桑农平均每年增收超30%。
  作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屠红燕立足于丝绸纺织行业,从广泛调研和深刻实践出发,先后提交了关于历史经典产业传承保护、民族品牌打造等面向产业的多件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今年全国人代会上,她建议从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全方位为大学生在农村就业创业提供保障,培育一批既掌握核心技术又熟悉产业规律的新生代创业者。
  作为新时代企业界代表,屠红燕说,会始终牢记老一辈浙商的“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创业精神。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