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为民生添温度!惠州人大十年立法破解城市治理痛点
清晨的惠州江北市民公园,保洁人员推着雾炮车沿步道作业,路面湿润却无积水;小区楼下,养犬居民牵着拴有牵引绳的宠物,自觉避开老人孩童;建筑工地外围,密闭围挡上的喷淋系统持续运转,不见往日扬尘漫天——这幅井然有序的城市图景,正体现了惠州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扬尘污染、市容环境、养犬管理等城市治理与民生领域,以精准立法破解治理难题的生动缩影。
自2015年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惠州人大始终以“群众呼声为信号、治理痛点为导向”,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小事”上做足立法文章,让法治成为守护市民幸福感的“坚实铠甲”。
治“尘”有法
为“惠州蓝”筑牢防污屏障
“以前路过工地,风吹过来全是土,车窗不敢开,衣服不敢晾。现在好了,工地门口有洗车槽,围挡上还能喷水,空气清爽多了!”家住惠城区小金口街道的货车司机王师傅对《惠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实施后的变化感触颇深。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近年来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建筑工地、道路施工、物料运输产生的扬尘,曾一度成为影响“惠州蓝”的主要污染源,PM10浓度居高不下,市民投诉量年均增长30%以上。
“扬尘污染看似‘小事’,却是群众呼吸健康的‘大事’,必须用立法把每个污染环节管起来。”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负责人介绍,2020年启动扬尘污染防治立法时,调研组用三个月时间走遍全市56个建筑工地、23个物料堆场,发现“部门权责交叉、防治措施松散、执法力度不足”是三大核心痛点。为此,条例打破“九龙治水”格局,将扬尘污染划分为建设施工、道路保洁、物料运输等6大重点领域,逐一明确监管部门:住建部门管工地、城管部门管堆场、交通部门管货运,甚至对农村裸露土地的治理,也明确由乡镇政府牵头负责,实现“谁主管、谁负责”的闭环管理。
这部被称为“最细防尘法”的条例,将上位法中132字的施工防尘要求,细化为688字的“操作指南”:工地必须安装PM10在线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施工车辆驶出前须冲洗轮胎,密闭运输物料,违者最高可处5万元罚款;道路保洁推行“湿法作业”,主干道每日洒水不少于4次。更创新的是,条例设立“按日连续处罚”制度,对拒不整改的企业,从次日起每日按原罚款数额加处,最高可连续处罚30日,彻底打消违法者“认罚不整改”的侥幸心理。
如今,“惠州蓝”已成为城市标配。数据显示,条例实施以来,惠州PM10年均浓度从2020年的58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42微克/立方米,降幅达27.6%;全市建筑工地扬尘达标率从65%提升至92%,12345热线接到的扬尘投诉量年均下降40%。“以前检查工地全靠‘人盯人’,现在有了法规‘硬约束’,企业主动防尘的意识强多了。”惠州市不少执法人员感叹道。
护“容”有章
让城市颜值与内涵同步提升
“以前小区门口的商铺总把杂物堆在人行道上,垃圾桶满了也没人管,现在不仅街道干净了,连墙面广告都变得整齐好看!”家住惠阳区淡水街道的居民李女士每天散步时都会夸赞《惠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带来的变化。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乱摆乱放、乱贴乱画、垃圾清运不及时等“市容顽疾”,曾让惠州的城市形象打折扣,也成为市民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
“市容环境是城市的‘脸面’,立法既要‘管得住’,也要‘有温度’。”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负责人回忆,2022年条例起草阶段,常委会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收集到800余条群众意见,其中“如何平衡商户经营与市容管理”成为讨论焦点。为此,条例创新设立“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明确商铺、企业、机关单位对门前区域的保洁责任,同时允许在指定时段、指定区域设置临时便民市场,既杜绝“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又满足市民生活需求。
针对市民深恶痛绝的“牛皮癣”广告,条例不仅规定对张贴者处200元至2000元罚款,更明确电信运营商须配合查处“涉癣”电话号码,可暂停其服务;对垃圾分类,条例细化投放标准,规定住宅小区须配备“四分类”垃圾桶,物业企业未按规定清运垃圾的,最高可处万元罚款。值得一提的是,条例还关注“城市细节”:要求道路井盖与路面平齐,避免“马路陷阱”;公共厕所提供便利,设置无障碍设施,让城市管理更显人文关怀。
条例实施两年间,惠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全市清理“牛皮癣”广告120余万处,规范占道经营商户8000余家,新建垃圾分类示范点320个;市区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从75%提升至90%,背街小巷保洁时间延长至每日12小时。惠州连续六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美誉度显著提升。“现在走在惠州的街上,不仅干净整洁,还能感受到处处贴心的细节,住着越来越舒服了。”市民王先生说。
管“犬”有序
用法治化解养犬矛盾
“以前小区里经常有没拴绳的狗追着孩子跑,晚上狗叫也让人睡不好,现在大家都拴着绳遛狗,还会主动清理粪便,邻里关系也和谐了!”家住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的“宝妈”张女士对《惠州市养犬管理条例》的实施赞不绝口。随着养犬家庭增多,犬只伤人、噪音扰民、粪便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2022年惠州12345热线接到的养犬投诉量突破1.2万件,“养犬自由”与“邻避效应”的矛盾愈发尖锐。
“养犬管理不是‘禁犬’,而是要通过立法找到‘养犬人权利’与‘公众利益’的平衡点。”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负责人介绍,这部由长湖苑小区210名市民自发联名提议立项的法规,从起草到出台历时5年,召开座谈会80余场,发放调查问卷1万余份,堪称“最接地气的立法实践”。条例创新实行“分区管理”模式:将市区核心区域划定为“重点管理区”,禁止饲养藏獒、比特犬等23种烈性犬,每户限养1只犬;“一般管理区”则放宽限制,但要求养犬人定期为犬只免疫、登记。
针对“犬只伤人”这一痛点,条例作出突破性规定:养犬人未采取安全措施导致犬只伤人的,除承担医疗费用外,还需支付赔偿金,成为明确犬只伤人赔偿的地方性法规;同时,要求养犬人携带犬只出户时,须使用不超过1.5米的牵引绳,为犬只佩戴嘴套,及时清理粪便,违者最高可处1000元罚款。为解决“流浪犬”问题,条例明确由城管部门牵头设立犬只收容所,市民可领养流浪犬,同时禁止虐待、遗弃犬只,违者将被纳入失信名单。
如今,惠州的养犬秩序明显改善。数据显示,条例实施后,城市犬只登记率从35%提升至62%,犬只伤人事件同比下降60%;12345热线接到的养犬投诉量从2023年的8000件降至2024年的3200件。“以前看到狗就躲,现在看到拴着绳、戴着嘴套的狗,心里踏实多了。”市民刘先生说。
立法为民无止境
让法治阳光照亮民生每一角
从治“尘”到护“容”,从管“犬”到守护群众身边的“小事”,惠州人大的立法实践始终紧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截至2025年,惠州已出台3部城市管理领域地方性法规,每一部都瞄准群众“急难愁盼”,每一条都力求“务实管用”。在立法过程中,惠州人大创新运用“基层立法联系点+地方立法公园”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立法;建立“立法—监督—评估”闭环机制,法规实施后定期“回头看”,确保制度落地见效。
“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离不开立法的精准化。”惠州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聚焦群众需求,探索开展住宅物业管理等领域立法,让法规更贴合惠州实际、更贴近群众生活。
如今,行走在惠州的街头巷尾,蓝天常驻、街道整洁、邻里和谐,法治正以润物无声的力量,为这座城市注入持久的生命力与幸福感。正如市民们常说的:“惠州的美,不仅美在山水,更美在每一件被法规守护的‘小事’里。”这份由立法书写的民生答卷,正在惠州续写着更温暖的篇章。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