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赵平:永不松动的“铆钉”精神
《中国人大》全媒体见习记者 查炜 本刊记者 于浩
赵平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陕西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部件厂飞机铆装钳工
何为工匠精神?扎根飞机铆装一线31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陕西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部件厂飞机铆装钳工赵平用行动诠释着答案,“把人生融入产品,把产品雕琢成艺术品”。
“飞机体型庞大、结构错综复杂、零件形状各异,对生产制造有着极高的技能要求,铆装工人必须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瑕。”赵平向记者介绍,“唯有将每道工序做到最好、每处细节追求极致,方能实现部件零误差交付——这是对产品负责,更是对生命负责的基石。”

赵平代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陕西代表团分组审议。(代表供图)
1994年,赵平以优异成绩从技校“铆工”专业毕业,进入航空工业陕飞公司部件厂成为一名学徒,开启了他的“铆装生涯”。
初入车间时,赵平虚心向师傅们学习,仅用半年时间就能独立操作。师傅付龙建是个急性子,为跟上师傅节奏,赵平在上百米长的车间里跑步穿梭七年,练就了超强应变与默契配合能力,只要是他们共同完成的产品,几乎件件都能达到免检水平。
“把每一个困难都当成磨炼成长的试金石。”飞机大部件装配过程中技术难点重重。一次大部件装配对接中,对接孔位严重偏差,常规刀具无法校正。分厂领导找到赵平解决问题。经过仔细研判问题症结,赵平果断采用合金钢铣刀与铰刀配合加工的方案。为稳定铰刀防止晃动,他又创新设计并制作了一套适配飞机结构的施工夹具。
时值酷暑七月,蒸笼般的厂房里,赵平在六七米高的型架上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钻孔飞溅的灼热钢屑如针刺般灼痛皮肤,又黏附在汗湿的手臂上,痛苦难当。他咬牙坚持,最终成功排除了故障。
凭借这股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迎难而上的毅力,赵平逐步成长为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他先后参与运8、运9系列机型以及运20尾段部件和鲲龙600飞机的中后机身、平垂尾翼部件的生产研制,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一人之力终有穷。唯有倾囊相授,让知识、技术、经验薪火相传,方能推动铆工技艺在创新中传承,助力青年职工在岗位上创造更大价值。”以匠心铸匠魂,多年来,赵平先后带出多名徒弟,其中有2名陕飞技能专家、4名高级技师、4名技师以及16名高级工。
2016年,“省级赵平劳模大师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2019年被人社部授予“国家级赵平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以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品质优化作为核心理念,在赵平的带领下不断攻坚克难。在这里,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一批批人才加速成长。
今年是赵平履职全国人大代表的第八年。从秦岭脚下的车间到北京人民大会堂,赵平始终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将“铆钉精神”贯穿于代表履职之中。
“为群众发声,我倍感使命荣光、责任重大。”为了提出更多更好更贴近民心的建议,赵平积极参加各类视察、专题调研,并深入基层群众、车间、生产一线广泛听取意见。今年全国人代会结束后,他先后在检察院和法院、学校和工矿企业宣讲10多场次,把全国人代会精神带到群众中去。
作为铆装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赵平始终心系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履职八年来,他围绕“技工”这一核心议题,在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新型学徒制建设以及建设合格技能人才队伍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今年全国人代会上,赵平又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助推制造强国战略的建议。此外,围绕民生领域,他还提出了进一步优化低空经济体制机制和加快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等建议。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将继续积极倾听基层声音,履行好作为人大代表的责任和义务,建言献策、贡献力量。以匠心铸翼,助力航空强国梦!”展望征程,赵平坚定地说。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