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守护人民“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张维炜
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该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这部承载着深厚爱国情感的法律,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回应人民对祖国的深情热爱,爱国主义教育法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掘历史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祖国的壮美河山和历史文化遗产”等写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法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发掘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发挥红色资源教育功能,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等。
近年来,从完善提升革命旧址、红色纪念地的教育功能,到推动非遗不断融入现代生活,各地精心挖掘红色资源,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人们深切感悟榜样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北京的香山公园依托园内八处革命旧址推出“思政学堂新空间”、“主题课堂新展览”,重温“进京赶考”,从西柏坡到香山,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段段文字史料,犹如遍布香山的红叶,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炽热初心,向人们娓娓道来那段撼人肺腑的红色历史。
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新推出的“数字一大·初心之旅”VR沉浸式体验令人耳目一新。观众戴上眼镜,即可穿越回20世纪初的上海,见证中共一大会议召开,亲历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重走荣耀信仰“初心之旅”,感受革命先辈的豪情与壮志。
陕西延安革命纪念馆使用全景虚拟现实、三维影像、照片缝合等新技术,依托语音导览、视频介绍、互动分享等特色功能,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福建上杭古田景区推出红色微剧场,红色文化剧目、客家文化剧目精彩上演,带给游客别样的精神滋养和思想启迪。
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2025年5月底,河北省沧州市第十六中学举办了一场激情澎湃的红歌比赛,全校师生用激昂的歌声抒发爱国情怀,展现新时代青少年的精神风貌。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沧州第十六中学校长唐景丽表示,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近年来,在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努力下,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教育载体不断创新、教育效果不断增强。放眼全国,中小学积极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不断提升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职业院校引导青年学生怀揣技能报国心,把生产一线作为苦练本领、成就梦想的广阔天地;高等院校紧抓青年大学生“拔节孕穗”关键时期,以思政课教学改革为重点引导他们树立理性爱国意识、以行动报效祖国。
校园里,“强国有我”誓言铮铮,“复兴栋梁”茁壮成长,爱国主义精神有机融入学校德育、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核评价;校园外,缅怀祭扫、升国旗仪式、特色研学项目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生动活泼的面貌赢得了广大青少年喜爱。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以法之力奏响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激昂旋律,以法之名推动和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以法治守护促进爱国主义的见行见效,将汇聚起无数个怀揣梦想、脚踏实地的你和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向着中国梦的彼岸,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