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地方人大:担起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的新时代使命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 萍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6期  浏览字号: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02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少年生逢其时,要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
  与全国人大厚植爱国主义法治根基的举措相呼应,地方各级人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立足人大职能定位,聚焦红色资源保护不断推进高质量立法、高效能监督、高水平代表履职,为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积极贡献法治力量,书写了精彩的法治守护红色资源、为民族复兴伟业培根铸魂新篇章。
  留住红色记忆,全方位保护革命遗址
  遵义、延安、嘉兴、西柏坡……炎炎夏日里,众多游客纷纷选择红色旅游,到革命圣地瞻仰红色遗迹,聆听革命故事,接受心灵洗礼。据统计,2024年,我国红色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全年接待游客突破20亿人次,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2025年,从革命旧址到精神地标,从研学课堂到互动体验,全国各地红色景点热度不减,红色旅游让人们在行走中感悟历史、传承精神,正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如果说绿色生态是自然的馈赠,那么红色文化无疑是历史的馈赠。红色旅游“圈粉”无数的同时,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也提上日程,各地纷纷立法,全方位保护红色文化革命遗址。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2021年5月2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条例已于2021年7月1日起施行。
  在法治护佑下,上海连续多年举办“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座谈交流会,同时,全面推进红色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研发,涌现出《1921》、《望道》等一批精品力作,不断创新展示方式和内容挖掘,更好地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启航的地方。为加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彰显浙江“红色根脉”的历史地位,汇聚奋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强大精神力量,2024年3月29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浙江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条例已于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条例规定建立全省统一的红色资源名录数据库,明确编写面向学生的红色资源读本,推动红色资源在公众特别是学生群体中的传承内化。同时,条例建立健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志愿者培训、激励和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英雄模范、老战士、老干部、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等担任志愿讲解员,将“讲好红色故事”真正落实到每个角落。
  红色,是江西最鲜明的底色。2022年1月1日,《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实施三年多来,条例在赣鄱大地得到了真正检阅。以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为例,2024年,于都县红色旅游接待游客1155.9万人次,其中,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接待游客515.37万人次,同比增长近50%。江西加快推进红色文旅创新发展,让红色故事的“正能量”赢得“大流量”,激发蓬勃向上的“红色力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贵州是中国革命的福地。红军长征时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条例》于2021年7月1日起施行,《贵州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条例》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贵州制定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以法治护航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让红色根脉永续相传,为贵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陕西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丰富的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在三秦大地熠熠生辉。陕西省不断推进红色立法,修订后的《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如今,宝塔山的风,吹过延河的碧波,就像在诉说一段段激越的往事。这片土地,带着历史的厚重,在法治保障下正以蓬勃的活力,将红色文化与现代旅游编织成一幅鲜活的画卷。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山西,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铸就伟大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留下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遗址。《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于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以法治方式保护红色文化遗址,推动构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新格局。
  甘肃是红军长征经过的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的省份之一,也是重要的陕甘革命根据地。《甘肃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自2023年8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进一步加强甘肃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打造甘肃红色文化标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025年3月26日,湖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湖北省英雄烈士保护条例》。这部全国首部英雄烈士保护领域的地方性法规于2025年7月1日起施行,它承载着对英烈的深切缅怀与敬重,为传承红色基因筑牢法治根基,让英烈精神在荆楚大地持续闪耀,成为激励民众奋进的精神灯塔。
  河南是革命文物资源大省,《河南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体现了河南做好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的政治担当和探索创新,有力推进河南省革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河北红色资源丰富,产生了李大钊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唐山抗震精神、塞罕坝精神、李保国精神等,成为奋进的动力之源。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2021年5月28日,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决定》,决定于2021年7月1日起施行。
  在四川这片红色热土上,革命文物数量众多,红色文化资源类型丰富。四川省出台《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条例于2021年7月1日起施行。四川省各市州人大也纷纷行动,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保护红色资源的地方立法,将红色资源保护网织得更加严密。
  湖南作为红色资源大省,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记忆。《湖南省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湖南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正式步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为守护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让红色文化在三湘大地焕发新活力。
  守护红色根脉,红色立法异彩纷呈
  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大党,“红船”从此载入史册,浙江嘉兴南湖因此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具有深厚的革命意义。
  红船、湖心岛、烟雨楼……南湖的每一件红色文物都承载着红色历史、铭刻着红色记忆、凝结着红色传统。“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
  2016年12月29日,嘉兴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会议通过《嘉兴市南湖保护条例》。2017年7月1日,条例正式施行。
  自条例实施以来,嘉兴市人民政府及时制定南湖保护规划,提升南湖核心区魅力,实施南湖生态修复,全面加强执法力度……一项项创新务实举措,有效推进条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巍巍宝塔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光辉历史;滚滚延河水,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2025年5月1日,《延安市宝塔山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部地方性法规的出台,标志着中国革命精神标识——宝塔山的保护工作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2025年7月30日,陕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安康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条例》,条例将于2025年9月30日起施行。条例的实施,将使安康红色资源进一步“活”起来、“传”下去,秦巴深处的碧水蓝天间,将激荡起更加炽热的红色光芒。
  2017年11月24日,福建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批准《龙岩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条例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2017年11月3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吴忠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条例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开展红色文化遗址普查,建立红色文化遗址档案和信息管理数据库。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单家集、将台堡、任山河、六盘山纪念馆等26处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及81件革命文物,是固原市闪亮的红色名片。为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固原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进红色资源领域立法工作,《固原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已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铸就的西柏坡精神,在我们党的革命精神谱系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传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查批准了《石家庄市西柏坡红色旅游区保护与管理条例》,条例已于2021年8月1日起施行。
  遵义,因红色而闻名。《遵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已于2022年1月10日起施行。遵义市人大常委会还制定《遵义市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条例》,使位于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红军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有法可依;将遵义市红色遗址遗迹保护条例列入2025年立法计划,助推遵义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
  2018年12月13日起,《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专门保障国家公祭活动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为国家公祭活动筑起一道坚实安全防线,确保历史真相得以铭记、民族尊严得以维护。
  南京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于2021年7月1日起实施,《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保护条例》于2022年4月5日起施行。两个条例有效衔接,形成南京“点面结合、相互呼应”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立法体系。
  2018年9月21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盐城市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保护条例》,条例于2018年12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应当向公众免费开放。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
  《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自2019年6月1日起施行。条例结合赣州革命遗址资源丰富但分布较分散的实际,作出整合革命遗址资源,形成联合展示体系的相关规定,更好地推动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
  在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一伟大胜利的过程中,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东北抗联精神。为做好抗联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和哈尔滨市先后出台《七台河市东北抗联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条例》、《哈尔滨市东北抗联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分别于2019年8月1日和2021年12月1日施行。
  广东省汕尾市是一个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革命老区,《汕尾市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条例》自2018年12月1日起施行,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工作走上法治化轨道。揭阳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揭阳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发挥地方立法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助力揭阳走出一条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助推薪火相传,红色文化资源焕发新时代光彩
  “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个八路军粮……”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一群平均年龄在10岁左右的“红领巾讲解员”,都会活跃在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他们通过讲、唱、跳等多种形式,为游客生动讲解旧址里的故事。
  这些“小小讲解员”说:“在给游客讲解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了解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还把这些红色故事讲给游客们听,给游客推介延安,这让我们非常自豪。”游客们的反馈也给了小朋友们信心:“你们讲得很好,革命精神要代代相传,要吸引更多人成为红色故事传播者,让年轻人接过来、传下去。”
  杨家岭革命旧址积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不仅创新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课程,还通过推出主题展览、开发文创产品、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在革命旧址保护开发中的运用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延安精神。
  这正是延安在坚实的法治保障下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延安不断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拓展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的“大学校”,让延安革命旧址“这本书”常读常新,这些都离不开法治的规范与支撑。
  每到春天,漫山遍野映山红昭示着六安的底色。“革命摇篮大别山,火炬燃遍鄂豫皖。”位于大别山区的六安市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步入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一件件红色文物,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据介绍,抗战时期,20多万人的金寨县有10万英烈为革命牺牲。每天都有不少人在这里参观,缅怀革命先烈。
  2022年,六安用一部“小切口”、“小快灵”的地方立法为六安珍贵的红色印记“保驾护航”——2022年6月28日,六安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2022年7月29日,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查批准条例。条例已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六安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
  条例以立法保护革命遗址遗迹,守护传承红色根脉,激励引领全市上下特别是青年一代从红色精神血脉中汲取力量,奋进新征程。六安市依法持续强化红色资源凝心聚力、铸魂育人、推动发展的社会功能,“红色文化”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为六安加快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看到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更加坚定了我们新一代青年的理想信念。中国的明天将更美好,加油!”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六安参观感受革命遗址遗迹。在许多六安人和外地游客心目中,金寨的红色文化和历史已经成为六安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大别山曾用她的千里苍翠守护了红色火种,如今她又以“绿水青山”赋予这里“金山银山”。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六安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深挖红色资源、把红色文化融入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红”“绿”融合发展之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深居高寒山区的农民搬迁山下,挂上农家乐的招牌、接上互联网卖起山货,通过“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网上带货”走上致富路;推进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通过数字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让艺音体美课程覆盖乡村中小学;通过优质文化资源下沉至基层社区,为群众提供更贴心更暖心的服务,以公共文化赋能百姓美好生活,现代化幸福六安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不仅仅是延安和六安,近年来,红色资源丰富的省市也纷纷聚焦红色立法,加快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法治完善,依法保护革命精神、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以法治方式破解保护利用难题。在做好遗迹保护的基础上,各地积极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以更多的新线路、新玩法、新场景、新业态,吸引更多游客打卡红色经典,畅游红色圣地,助推“基因红”变为“发展红”。在法治有力保障下,红色文化资源正焕发新时代光彩。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