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为家乡喝彩 为群众代言
在粤东海边,有一个叫南港村的小渔村。在这里,儿童都是志愿活动的主力军,妇女都是富有生活智慧的老师,老年人都是潮剧舞台上的主角,自信、自立、自强、自新成为南港村在新时代焕发的新风采。而她,作为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却默默站在幕后,专心为村民鼓掌,大声为家乡喝彩,全心全意做好一名为集体服务的志愿者。她,就是广东省人大代表、汕头市澄海区凤翔街道南港社区党委委员、居委会委员郑浩月——

郑浩月(右)与社区居民交流 资料图片
搭起舞台的志愿者
“家乡发展得好,我们走出去才自信。”这是从小便扎根于郑浩月心里的观念,小时候她为自己的家乡骄傲,长大后她嫁到南港村,便想让自己的孩子也能拥有这种自豪感。2019年,郑浩月辞去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南港村,成为村两委的一名工作人员。
彼时摆在郑浩月面前的,是村里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但她相信,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办法也能在踏实干事中摸索出来。在协助村两委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协调修路征地事宜、积极争取村集体利益等工作过程中,郑浩月的脚步遍及村里各个巷道,摸清了情况,看清了问题,也找到了抓手。
“村里没有发达的产业,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郑浩月认为,村集体要发展,团结村民是关键,调动起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发展才更可持续。
于是,郑浩月依托妇联工作平台,在村里组建起一支“小手牵大手”巾帼志愿队,先组织村里的孩子开展卫生清洁、关爱老人、安全教育等志愿服务活动,再由孩子带动妈妈们乃至全家人一起参与,整个村一下就活跃起来。
“我也想出一份力。”妇女儿童的声音响亮有力。为凝聚起更强大的志愿力量,南港村妇联制定了详细的志愿者招募规程,第一次便有近60人踊跃报名,他们在一年内举办了40多场志愿服务活动,老人小孩齐上阵,风气风貌十分昂扬。
“有了施展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为家乡做贡献。”郑浩月说道。“小手牵大手”巾帼志愿队的成功,让郑浩月看到村民活动大有可为,她接着推出“你来讲我来听”微课堂,鼓励村里妇女大胆走上讲台,分享自己安排家庭事务、维护亲子关系、处理邻里纠纷等生活智慧,还组起广场舞队、搭起潮剧舞台,丰富老人家的文娱生活,让全体村民的集体归属感空前高涨,乡风文明持续提升。
在南港村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的道路上,作为挖掘每一位村民亮点、为村民搭建展示舞台、让村民以自豪感驱动责任感的主力,郑浩月始终不变将自己定位为志愿者和服务员。在她心中,乡村治理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舞,而是一部靠集体智慧、团体力量成就的佳作。
乡村振兴的推动者
澄海区地处韩江三角洲,濒临海洋,海岸线长54.3公里,与南澳县隔海相望。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是郑浩月关注的重点。
在基层调研过程中,郑浩月发现,每年途经澄海区奔赴南澳岛游玩的游客多达700余万人次,他们匆匆而过,带来的是消费市场,更是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明明是好山好水好地方,为什么澄海区的海边留不住游客?为揭开谜底,郑浩月走访了附近的村子和澄海区以外的天然海滨浴场,仔细观察夏日海边娱乐消费情况,认真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
“现在反而是海边长大的孩子不会游泳。”“想下海玩,但这不让游野泳。”“夏天想清凉,还得跑很远,去有安全设施的海边。”……群众需求亟待满足,但海边无规范建设管理,安全隐患大,阻拦着发展的脚步。
2023年3月,郑浩月作为区人大代表,在澄海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建设澄海莱芜海滨浴场,打造美丽乡村海滨生态旅游点的建议”。
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在澄海区莱芜岛东侧建起海滨浴场,全面规范管理,完善经营安全设施建设、救生人员配备、救生措施等,努力经营好群众身边的海滨浴场,完善20分钟城乡车旅生活圈。
一子落,满盘活。如今,莱芜海边再次热闹起来,餐饮、娱乐、观光等各类商户在此形成完整的亲海休闲娱乐产业链,原本沉寂的民居被翻新,新的民宿也将为海边增添一道亮丽风景线。“为防止出现欺客宰客等乱象,下一步我们考虑推动打造诚信一条街,让更多人放心来消费,保障亲海休闲娱乐产业健康发展。”郑浩月信心十足。
南港村扎实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单位帮助下实现“旧貌焕新颜”。“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人大代表,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满足群众多元需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正是我应有的担当。”郑浩月坚定地说。
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既要听民声、解民忧,也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群众熟悉的语言开展政策宣讲活动,架起畅通民意的‘连心桥’。”郑浩月说。
一位村民被人打伤后,因家庭困难向村两委求助,但郑浩月能争取到的街道、村救助金只有上千元,对于村民的困境而言只是杯水车薪。经过多方了解,郑浩月得知有司法救助这一政策,或许可以为受伤村民提供更多帮助。
这让郑浩月想到,自己曾联合另外两位省人大代表在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汕头人身损害赔偿适用一般地区标准计算的建议》,得到法院的积极回应。之后,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以发布典型案例的方式,加强对“确定人身损害赔偿项目计算标准应遵循‘就高不就低’原则”的宣传引导。
“法院工作效率高,能够用足用好司法政策依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郑浩月对法院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但着眼群众迫切需求,她更希望,好的政策能让群众清楚明白,好的普法活动能办到群众身边去。“破除群众理解司法政策、接收法律知识的门槛,需要法院‘走出去’,走向田间地头,持续创新普法宣传形式,结合群众真实的日常生活场景,让群众在沉浸式普法中既能明白自身的权利义务,增强维权能力,也能规范行为准则,减少纠纷摩擦,让司法服务的温度与质感转化为具体而实在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乡村治理是一个长期课题,乡村全面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心里装着群众,脚下沾满泥土,郑浩月期待着,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拼搏下,家乡将拥有更加宜居宜业、富裕富足的未来。 (吁青 邱梓喆 陈月珠)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