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强化“三全”监督模式推动国有资产管理提质增效
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是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积极构建全覆盖、全闭环、全方位的国有资产“三全”监督模式,着力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提质增效,守好人民群众的“家底子”。
主要做法
一、聚焦全覆盖,着力构建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坚定不移建机制、促民主、聚合力,实现国有资产监管全口径全覆盖。一是建立完善制度实现过程监督。在全省率先建立并逐步完善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分年度制定国有资产监督调研计划,自2019年以来先后开展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企业国有资产、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等专项监督,并坚持每年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于2023年完成首轮监督,全面理清泉州市“国资账单”。二是发挥代表作用实现民主监督。畅通民意表达渠道,邀请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座谈交流,广泛收集人大代表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见建议,强化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办理。三是贯通协同联动实现融合监督。加强国有资产监督与预算决算审查监督有机衔接,推动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强与审计部门协同联动,建立国有资产审计情况专项报告制度,实现专项审计和人大监督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二、聚焦全闭环,着力畅通国有资产监督链条
践行全过程监督,构建涵盖沟通协调、监督调研、报告审议、整改反馈等“闭环”工作流程。
突出关口前移
建立与市财政局、国资委、资源规划局等有关部门沟通联系机制,提前介入国资报告起草工作,了解进展状况,找准存在问题。
深化调查研究
根据国有资产禀赋特点,精心选取典型地区、企事业单位、重点项目等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实地察看、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全面收集信息、强化调查研究。在2025年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专题调研中,重点关注安置房剩余房源的管理与处置,创新拓展对市供销社、城镇集体联合社等集体资产的调研,强化数据比对分析和成果运用。
严格报告审议
建立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前期预听、专门委员会初步审议、常委会正式审议的监督工作程序,形成监督调研报告向常委会会议报告。共计揭示问题44条(类),提出意见建议28条(类),对解决困难问题、推动国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资管理治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跟进整改反馈
实行“审议意见+问题清单”双管理模式,明确整改事项、责任单位、办理期限和办理标准等,实行“清单式管理,销号式监督”。每年审议新议题时,强化上一年度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回头看”,形成监督闭环,推动全面整改提升。
三、聚焦全方位,着力提升国有资产监督效能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发现问题为抓手,以国资安全为底线,全方位推动国有资产管理提质增效。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国资发展潜力
市属国企运行呈现“快、好、稳”态势,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在2023年度实现三年翻番的基础上不断跃升,国企核心功能、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3家企业上榜中国服务业500强,2家企业上榜福建企业100强,6家企业获3A级主体信用评级。监督推动国有资本向城市运营、战略新兴产业等7个领域集中,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96项改革任务,持续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监督推动强化国有金融资本穿透管理、优化金融板块布局,引导金融企业做精做专金融主业,建立多层次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体系,截至2025年8月底,全市已注册设立政府引导型母基金20只、总规模645亿元,有效赋能招商引资和实体经济发展。推动抢抓全省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契机,对数据资产进行前瞻布局谋划,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资产盘活利用
针对泉州古城旅游住宿服务短板,以“盘活利用国有资产,引进培育高端文旅项目”为切入点,听取和审议市国资委及其所监管的4家市属国资集团公司开展国有资产腾挪情况的报告,创新性开展人大常委会满意度测评,监督实现划转整合2844宗、47.3万㎡的古城国有资产、推进13.28万㎡的古城国有住宿载体改造,为市文旅融合发展赋能加码。针对土地要素制约,调研推动全市建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镇低效用地、历史遗留问题用地“三本账”,选取12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单元,开展农用地整理26.78万亩;累计盘活低效用地7.5万亩,带动8.15万亩建设用地开发,存量用地利用规模超过前5年新增用地总和;处置历史围填海图斑面积1.39万亩,可盘活新旧海岸线之间土地约5万亩,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针对资产闲置问题,推动出台《泉州市公共资产资源盘活利用工作方案》,加强对闲置行政事业性资产、户外广告、停车泊位等盘活利用,创新服务供给,促进财政经济增长。
坚持风险防范,守护资产安全底线
监督推动成立市直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建立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调剂共享平台,加强资产配置、使用、划转、处置和收益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推动国企强化资产负债约束管理,加强投资、债务、金融、法律、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化解,提升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水平。推动成立市金融工作议事协调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一企一策”协调帮扶,督促金融企业抓好全口径不良资产滚动排查、稳妥处置,牢守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作者 陈婷婷)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