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成都市人大代表兰卡布尺:为音乐之都建设构筑动人的“民族声部”
走进充满活力的时尚街区东郊记忆,卡兰美朵民歌艺术中心显得尤为独特:深蓝色门牌搭配极具异域风情与民族特色的装饰,在潮流氛围中勾勒出独特的文化辨识度。兰卡布尺正在二楼的办公室里,仔细翻看、整理民歌资料。“这辈子最幸运的就是从事民歌艺术,热爱由此变成了自己终身坚守的事业。”谈及与民歌的羁绊,她的话语里满是赤诚。
在成都建设国际音乐之都的乐章中,兰卡布尺的履职之路,构成了这首旋律里动人的“民族声部”。她以汉藏羌彝民歌为弦,以守护与创新为弓,在推动民族音乐传承的同时,也为成都“国际音乐之都” 建设注入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
以初心为壤
守护汉藏羌彝民歌的文化根脉
作为人大代表,兰卡布尺的履职之路始终与汉藏羌彝民歌的传承紧密相连。自音乐学专业毕业并成为国家一级演员以来,她深刻认识到,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藏羌彝民歌更是其中极有鲜明特色的瑰宝。
为了守护这份文化根脉,她长期深入川西地区开展调研。从甘孜沟的藏族村寨到凉山的彝族聚居地,从阿坝的羌族山寨到汉族聚居的古镇,她带着录音设备走访民间老艺人,记录下一首首濒临失传的原生态民歌。这些带着山野气息、饱含民族情感的曲调,成为她心中最珍贵的“文化档案”。
在担任街子古镇音乐小镇相关职务期间,她将这份“档案”转化为实际行动——打造民歌展示窗口,邀请民间艺人驻场演出,让游客在古镇的烟火气中聆听汉藏羌彝民歌的独特韵律,积极推动民族音乐融入公共文化场景。
兰卡布尺深知,文化传承离不开人才的接续。2003年,她响应国家号召创办四川民族大舞台,重点关注民族地区有音乐梦想但因客观原因未考入大学的青年,积极吸纳这类青年加入团队。除传授歌唱、舞蹈技艺外,她还组织开展汉文知识、舞台运营等培训,帮助他们从“只会唱歌的孩子” 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文化从业者。
如今,她培养的学生中,有人成为演艺界知名人士,有人创办五星级酒店,更多人扎根四川及西部地区的文旅行业,成为推动汉藏羌彝民歌传承的坚实力量。
在履职期间,兰卡布尺围绕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多次提出“加强民族地区音乐人才培养”“建立民间民歌保护基金” 等建议,积极为民族音乐传承争取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以实际行动为汉藏羌彝民歌的持续发展筑牢基础。
以创新为翼
焕活民族音乐的时代色彩
在兰卡布尺看来,民族音乐传承并非固守传统形式,而是需推动其在新时代形成新的传播与表达路径。
作为成都市人大代表的履职期间,她始终围绕“民族魂、中国风、国际范” 探索创作与传播模式,助力汉藏羌彝民歌焕发现代活力。
在艺术表达上,她打破唱法界限,为民族音乐注入新活力。针对部分民歌音调较高的特点,她曾探索融入流行唱法演绎,相关作品获得市场积极反馈。此后,她持续推动民歌与流行音乐元素结合,其创作的《美丽家园》不仅登上中央电视台“领航中国——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大型专题文艺晚会,还在歌词中融入“守护绿水青山” 理念,与时代主题紧密契合;她为西藏饭店创作的作品,曾与宝莱坞方面就影视化合作进行沟通,推动汉藏羌彝民歌旋律向国际视野传播。
在传播场景拓展上,她以文旅融合为切入点,丰富民族音乐传播渠道。在东郊记忆打造的卡兰美朵民歌艺术中心,突破传统排练场地功能局限,构建集咖啡休闲、音乐展示、文创销售于一体的综合空间。游客可以一边品咖啡,一边聆听汉藏羌彝民歌,还能购买印有民歌元素的文创产品,让民族音乐融入日常消费与生活场景。
在精品内容打造上,她积极参与国家级艺术项目,提升民族音乐影响力。其参与打造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丝路恋歌》,以成都丝绸商行老板之子、旅欧音乐家杨森华和能歌善舞的蜀绣坊藏族绣女美朵之间的爱情故事为载体,将汉藏民歌与“丝绸之路” 文化主题融合,演出56场场场爆满;另一部作品《卓文君》以诗词歌赋为核心纽带,融合汉族传统音乐与现代舞台技术,成为传播天府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
目前,她围绕民族音乐创新发展仍持续探索:计划在温江打造“云上民歌故事村”,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模式让更多人感受民族音乐魅力;探索民歌数字化产业路径,运用现代技术整理、采录老民歌,制作成符合当下审美的音乐作品;借鉴内蒙安达乐队的风格,组建“民歌摇滚乐队”,让汉藏羌彝民歌与摇滚碰撞出新火花。
作为市人大代表,兰卡布尺以一系列民族音乐创新实践证明,只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持续探索表达与传播新路径,民族音乐就能突破传统传播局限,跨越地域与年龄的界限,在更广泛群体中实现有效传递,成为成都打造音乐之都、世界文化旅游名城进程中动人的篇章。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