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人大履职显担当 共绘开放云南新画卷

——云南省各级人大助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纪实

来源: “云南人大”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在祖国西南边陲,云南正以昂扬姿态拥抱开放浪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云南都对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作出重要指示。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云南区位条件独特,要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牢记嘱托、主动作为,以立法为基筑牢屏障,以监督为要破解难题,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4060公里边境线上书写了开放发展的壮丽篇章,为辐射中心建设注入强劲的“人大动能”。
  立法先行构建开放型经济法治“四梁八柱”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更是辐射中心建设的基石。”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道出了立法在开放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围绕辐射中心建设需求,坚持“改革推进到哪里,立法就跟进到哪里”,构建起覆盖自贸试验区、口岸经济、跨境合作等领域的特色立法,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保驾护航。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是辐射中心建设的“试验田”。2025年9月1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正式施行,成为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加速器”。条例不仅明确“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立法原则,更针对性增设了探索建立生物医药企业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等多项创新条款。同时,条例精准划分昆明、红河、德宏三个片区功能定位,明确昆明片区“面向南亚东南亚互联互通枢纽”、红河片区“中越经济走廊创新合作示范区”、德宏片区“中缅经济走廊门户枢纽”的发展方向,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各展所长、协同开放”的格局。
  针对辐射中心建设中“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的关键需求,省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加快推进口岸建设、跨境劳务合作等领域立法。2025年5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动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的决定,初审了《云南省口岸服务条例(草案)》,通过立法进一步优化口岸管理服务,助力边陲小镇尽快建设成为魅力绽放的“国门明珠”,护航云南的开放之路越走越宽;制定《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办法》,进一步筑牢边境安全防线,为口岸高效通关提供安全保障;批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条例》等法规,为沿边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提供法治路径;率先在全国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立法”工作机制,完成37个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修订,将民族团结与沿边开放有机结合,确保辐射中心建设始终沿着“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开放共赢”的方向推进。同时,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将修订省边境管理条例、制定华侨权益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规划。
  州(市)也积极跟进,推出特色立法举措。西双版纳州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旅游条例》中专设“边境旅游管理”章节,为跨境旅游打通便利之门,让法治阳光照亮开放每一个角落。
  精准监督打通重大部署落地“最后一公里”
  “高黎贡山隧道智能施工设备是否到位?”“瑞丽口岸‘智慧卡口’覆盖率多少?”2025年6月,在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在滇全国人大代表开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专题调研现场,调研组以“解剖麻雀”式监督推动辐射中心建设重点任务落地,这是全省人大系统强化监督职能的生动缩影。
  交通互联互通是辐射中心建设的“骨架”。针对中老铁路、大瑞铁路等关键通道,省人大常委会持续跟踪监督,多次组织代表实地察看工程进展。在大瑞铁路保瑞段调研中,代表们了解到高黎贡山隧道面临“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等问题后,提出“增设智能掘进设备”“强化建设者后勤保障”等建议,被省发展改革委、中铁隧道局采纳,推动隧道施工效率提升15%。针对中老铁路“黄金线路”效应发挥,省人大常委会督促政府部门出台《中老铁路沿线产业布局指引》,引导相关州(市)合理布局适铁产业,推动中老铁路境内沿线形成错位协同、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截至2025年4月,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5194.9万人次,运输货物5849.6万吨,跨境商品从500余种扩展至3000余种,“铁路+产业+口岸”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口岸是辐射中心建设的“前沿阵地”。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聚焦“智慧口岸”建设和通关便利化,开展专项监督。在德宏州畹町口岸,代表们发现“物流中心+交易市场+加工园区”模式成效显著,当即建议在全省重点口岸推广。针对企业反映的“通关流程繁琐”问题,省人大常委会督促相关部门优化流程,推广数智口岸建设。磨憨铁路口岸货物通关时间从最初的40小时压缩至2—5小时,公路口岸人员通关时间从95分钟缩减至15分钟以内,“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改革措施覆盖率达90%以上。
  开放平台提质增效同样离不开监督助力。2024年以来,先后调研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磨憨国际口岸城市托管情况,听取和审议省政府专项工作报告,推动解决自贸试验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磨憨托管区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自2022年由昆明托管以来,磨憨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11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118.2%,人口从2万人增至3.7万人,成为“以城带边、以城兴边”的典范。
  州(市)人大监督也亮点纷呈。红河州多次组成调研组,深入金平、河口两县,梳理出“口岸设施功能有待加强、贸易政策运用不到位”等五大类14项具体问题,提交有关部门办理;临沧市聚焦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打出专题审议、调研、视察等监督“组合拳”,推动新通道海公铁联运成功首发。
  代表赋能架起开放发展“连心桥”
  “建议推广昆明经开区铁路快通‘一箱制’经验,构建72小时通达东南亚的物流圈!”“要加强跨境法律服务人才培养,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在2025年6月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调研座谈会上,代表们的发言,引发热烈讨论。
  在辐射中心建设中,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来自人民、联系人民”的优势,深入企业、口岸、边境村寨,收集民意、汇聚民智,提出一批高质量议案建议。省人大代表耿国平连续两年聚焦中老口岸通关效率问题,先后提出《关于加速提升通关速度、振兴云南经济的代表建议》《关于尽快实现磨憨口岸“一地两检”,加快云南口岸经济建设的建议》等,推动中老铁路口岸“一地两检”模式落地,促成“澜湄快线+中欧班列”联运模式常态化,让商品直达欧洲的物流成本降低40%;云南代表团长期关注国际通道建设,多次在全国人代会上呼吁国家加大对云南铁路建设支持力度,推动了《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政策措施》出台,为中老、中缅、中越国际铁路通道建设争取到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红河州人大代表黄永祥在金水河口岸力推“互联网+边民互市”模式,今年前7个月边民互市贸易额达14.9亿元,参与交易边民18.6万余人次,有力促进边民增收;西双版纳州人大代表徐学明提出《关于解决老挝农产品输华困难的建议》,有效推动老挝香蕉等农产品通关时间大幅缩短。
  为让代表履职更精准,省人大常委会搭建多层次履职平台。多年来持续组织在滇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开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专题视察,覆盖16个州(市)、28个重点口岸、30余家外向型企业;建立“代表联系企业”机制,全省1200余名各级人大代表挂钩联系2000余家外贸企业,帮助解决原材料进口、物流运输、跨境结算等问题1300余件;德宏州人大代表牵头成立“跨境劳务合作调研小组”,推动自贸试验区出台“外籍务工人员管理长效机制”,大大缓解企业用工难题;临沧市构建“代表+大会议案+专题调研+专题询问+交办反馈”的全链式闭环监督模式,围绕新通道建设持续监督;西双版纳州组织省、州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和视察7次,交办涉及口岸经济建设建议27件,答复率100%。
  协同联动凝聚开放发展“强大合力”
  “辐射中心建设不是‘独角戏’,需要全省人大系统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省人大外侨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全省人大通过“省级指导、州(市)联动、基层发力”的工作机制,将人大力量延伸至开放发展的“神经末梢”。
  在省内协同方面,省人大常委会加强与沿边州(市)沟通协作,指导制定特色法规,力促沿边县(市)人民政府出台措施办法。指导昆明市制定《昆明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以法治力量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昆明市与西双版纳州签署《协作推动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工作备忘录》,在全省率先探索跨区域协同立法、联合监督等五大机制,实现企业注册“一地受理、两地通办”。
  在对外交流方面,省人大常委会积极拓展对外交往合作,搭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地方议会的沟通平台。2022年,省人大常委会分别与越南四个省人民议会、老挝四个省人民议会签署《友好合作备忘录》,持续加强线上线下交流合作;2023年5月,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李小三率云南省友好代表团出访文莱、东帝汶和马尔代夫三国,梳理形成17项任务清单,推动务实合作落地。
  如今的云南边境一线,开放潮涌,活力迸发。河口公路口岸跨境货车10分钟完成通关查验;从磨憨口岸出发的中欧班列让云南咖啡豆直达欧洲市场;泰国榴莲搭上冷链专列48小时运抵昆明市场……2024年,全省累计查验出入境旅客2476.65万人次、交通运输工具342.47万辆(艘、架、列)次,同比分别上升64.5%、21.6%;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487.50亿元,其中出口总额924.69亿元、进口总额1562.80亿元。一组组亮眼数据,见证着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助力辐射中心建设的扎实成效。
  从立法筑基到监督发力,从代表赋能到协同联动,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持续为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铺路搭桥。在人大力量的护航下,云南正从“边疆”变为“前沿”,在新时代开放浪潮中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编 辑: 夏红真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