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宜春市人大:以人大之问叩响创新之门

来源: 宜春人大新闻网  浏览字号:
  日前,宜春市文化艺术中心会议室气氛紧张而热烈。话筒在传递,镜头在记录,一个个问题在会场回荡,这场聚焦“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专题询问会,没有预设脚本,没有回避空间,只有直击要害的提问与刀刃向内的承诺,既充满辣味,又饱含群众的共同期盼,让人大监督的“牙齿”真正咬合在发展的痛点上。
  问前:刀刃向内的“精准预诊”
  “埋头拉车,还需抬头看路。”宜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将人大监督置于全市发展大局中系统谋划、扎实推进,紧扣区域高质量发展,找准人大履职切入点,以更加精准的定位、更加深入的监督,确保人大工作始终与党委同向,与大局同步,与人民同心。
  围绕中心精准发力,监督指向愈加清晰。专题询问绝非临时起意,而是早在今年年初就已锚定的监督重点,列入了监督计划。宜春工业经过多年发展,积累势能不断增强,面临机遇不断增多,但总体上仍处于先进制造业起步期与发展期的过渡阶段。在此背景下,宜春市人大常委会紧扣“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主题,综合运用“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专题询问”的监督形式,把监督往纵深推进,这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也是对宜春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工作的有力监督和支持。
  脚步丈量实情,数据锚定“询问靶心”。询问如何问得准、问得实?答案早已藏在会前的扎实调研里。为了专题询问问在“点子”上,会前3个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委员和市人大代表,成立专题调研组,分两轮深入宜春经开区、宜阳新区和8个县市区开展“解剖式调研”,走访40余家科技企业和高校院所,召开8场座谈会,覆盖紫宸科技、仁和(集团)、华伍制动器、四特酒等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收集意见建议70余条,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摸清“家底”、找准短板,“卡脖子”技术、产学研协同、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等成为高频词,为现场询问攒足“实料”。
  杜绝“形式应答”,精心备题做实功课。专题询问,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法定监督权,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进行监督的庄严之问,绝不能流于形式、走了过场。为确保问有质量,答有实效,问询严格限时2分钟,追问限时1分钟,应询限时6分钟,大幅压缩“照本宣科”的空间,部门负责人只能练“硬功夫”,做实功课,有的反复推演应答逻辑,有的连夜梳理政策底数,全面摸清实情……“限时”倒逼“实效”,真正让人大监督长出牙齿,每一句应答都经得起审视和检验。
  问中:辣味十足的“直言直语”
  不搞彩排、不念台词,而是要真问、敢问、会问。专题询问一亮相,就带着十足的“辣味”。询问人既有深耕科技领域多年的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也有带着调研报告的专题调研组成员,更有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省、市人大代表,多方声音汇聚,瞄准一个主题:科技创新如何真正赋能产业创新。
  询问现场,9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列席会议的人大代表连连发问,每一个问题都紧扣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核心要素。既有“如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争取在更多‘卡脖子’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这样事关全局的战略命题,也有“如何以科技赋能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这样紧盯宜春优势产业的现实考题,问题有大有小、有远有近,却都问得真切、问到要害。应询席上,各部门“一把手”都仔细听题、认真应答。
  锂电新能源产业是宜春市首位产业。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宜春市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漆小平委员对此十分关注,并通过调研了解到,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碳酸锂成本较大、锂冶炼剩余物处置难、锂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漆小平委员率先提问“请问市工信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就落实总书记重要批示,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能源(锂电)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占比44.9%,有研发活动的占比只有26.4%,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市人大代表、宜春赣锋锂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严庆生的问题直指痛点,“请问市科技局,将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不少企业引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常常因学术背景、论文专利竞争力不够,政策不熟悉等因素,在职称评定时遭遇障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赖如宜在参加调研座谈会时了解到这一情况,自然发问“请问市人社局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拓宽企业创新人才职称评定的渠道?”
  委员和代表的提问直奔主题,聚焦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工作的热点、难点、焦点,从核心技术攻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再到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具体产业链建设,环环相扣;应询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不回避、不推诿,直面短板,表明举措。
  市科技局负责人当场承诺:“我们将系统实施五大举措,推动企业从‘创新参与者’向‘主导者’转变,力争‘十五五’期间实现‘三个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1000家,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40%,关键技术攻关企业参与度超60%。”
  近两个小时的专题询问中,现场问答紧张有序,计时铃声不时响起,问题尖锐不避讳,每个问题都带数据、有案例、见思考。回应诚恳有担当,答出了原委、答清了对策、答下了承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路径,在一问一答之间,越辩越明。
  问后:力求实效的“问题清单”
  “专题询问,重点在‘问’,关键在‘答’,目的在‘改’。”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蔡勇在询问会上强调,“人大开展专题询问,只是‘前半篇文章’,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抓好落实、改进工作是‘后半篇文章’。”
  如何写好“后半篇文章”?关键在于结合当前存在的痛点“把脉开方”。“此次专题询问为我们精准把脉问题、切实改进工作提供了重要契机。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聚焦重点,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更加扎实有力的举措,全力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现场表态。
  专题询问会后,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及时梳理审议情况,制定问题清单,总结前期调研和专题询问涉及的问题19条,印发了《关于全市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连同问题清单一同交由市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为推动问题切实解决,市人大常委会明确建立“问题销号+跟踪督办”机制,逐项督办、持续追踪,推动政府及有关部门按期将意见和问题处理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进一步传导压力,做实“问后功课”。
  “做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这项重大系统工程,需要各方互相支持、接力协作,真正做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蔡勇表示。
  从锂电集群的“数智蝶变”到科创政策的“精准滴灌”,从破解企业人才评价难题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的宜春实践,正从这场充满“辣味”的询问开始加速。(文/彭悦君)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