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十堰:打好“组合拳” 绘就山水车城新画卷

通讯员 李明泉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萍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6期  浏览字号:
  有着“鄂西北璀璨明珠”美誉的十堰市,因“仙山、秀水、汽车城”三张城市名片具有极高的辨识度。这里有“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武当山,碧波千顷、水天一色的丹江口水库,十堰还是东风汽车公司的发祥地和中国商用车之都,山水车城融合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十堰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打好履职“组合拳”,刚性监督守护绿水青山,开门立法破题基层治理,代表聚力推动产业升级,切实答好人大工作“新考卷”,为服务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贡献人大力量。
  监督护航“一泓清水永续北上”。2024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的回信中指出,“库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我很欣慰”,强调“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
  十堰市人大常委会牢记殷殷嘱托,依法履职尽责,积极担当作为,强化跟踪问效,坚决守牢水安全、水环境安全、水生态安全底线。
  强化专题视察和执法检查。以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为重点,市县联动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湿地保护情况等专题视察16次,督促政府将丹江口库区4468平方公里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先后对水法、长江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推动市县乡村四级污水处理系统和河长体系健全完善。
  综合运用专项工作评议、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等监督手段,提高监督实效,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在法治护航和人大监督推动下,丹江口库区水质连续多年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水环境质量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截至2025年7月,南水北调中线累计向北方调水720多亿立方米,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可靠水资源保障。
  开门立法破题基层治理。住宅小区是基层的“神经末梢”,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2025年,十堰市人大常委会将制定住宅小区物业服务与管理条例列为年度重点立法任务,以深度调研与开门立法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立法调研组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地毯式”调研,调研对象覆盖业主、业委会、物业企业、水电气暖专营单位等多方主体。十堰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开门问策,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民意征集网络。线上开通24小时立法专线,在媒体开设“物业立法建言”专栏,推出“扫码提建议”小程序,吸引4.3万人次参与讨论。线下组织“立法进社区”活动,在基层立法联系点举办“立法夜话”,邀请各方代表针对物业服务热点问题围坐畅谈。为确保立法科学性,还委托高校起草条例,形成“问题清单-制度设计-条款验证”的闭环研究模式。
  “既要确保每个条款直击治理堵点,又要提升立法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切实解决物业服务与管理的突出问题。”十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哲表示,目前共8章59条的条例草案已完成二审,正组织三审前修改完善。条例审议批准后,将同步启动条例“进小区、进家庭”宣传贯彻行动,以法治之力疏通城市基层治理“毛细血管”,让千家万户的“小确幸”汇聚成现代新车城的“大幸福”。
  代表行动助推产业升级。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新型产业集聚成势,从单一项目突破到全产业链布局加速,今年以来,十堰市人大常委会紧扣省市委工作要求,组织三级人大、五级人大代表上下联动扎实开展“聚力支点建设·推动产业升级”代表行动,以实际行动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
  在“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链上下游,56个专业人大代表小组通过专业代表领题、专题调研解题、专项建议破题“三步走”,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41篇,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126条,市财政经济专业代表小组梳理反馈民营建筑企业“三难”、“三盼”问题并提出建议,目前各方正合力推动问题解决。竹山县食用菌产业代表小组聚焦出口退税难题,推动建立“代表+税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目前该县出口退税次日可到账。
  在8个县市区,524个地域人大代表小组分头行动,通过“三讲、三问、三评”,宣讲惠企政策,解决实际问题,优化营商环境。截至2025年7月,五级人大代表开展调研视察活动680次,提交代表建议805件。通过清单交办、全员督办、销号管理,已推动解决实际问题527个,有效助力十堰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