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邵阳:碧水清流润民心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王岭 通讯员 戴瑾昕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16期  浏览字号:
  三湘腹地,资江如翠带穿城而过,城南桃花洞溪流淙淙,城北白云水库烟波浩渺,水府庙码头仍回荡着纤夫号子……溪河密布的邵阳正以水为墨,续写着“碧水润城”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邵阳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制定实施涉水地方法规,广泛开展监督、调研活动,动员各级人大代表参与,打出立法、监督、代表建议“组合拳”,让汩汩清流惠泽千家万户。
  织密水生态保护法网
  “一人一竿、一线一钩、遵规守法!”资江河畔,垂钓者李国标在收起钓竿的同时,细心清理了周边的垃圾、废弃物。他口中这部深入民心的“法”,正是《邵阳市资江保护条例》。2022年,围绕资江保护,邵阳与娄底、益阳两市开展协同立法工作,建立水质共保机制。条例在解决源头保护、水污染防治、河道管理、绿色发展等问题上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资江流域水质断面优良率连续3年保持100%。
  在资江、邵水和巫水保护条例等法规的保护下,邵阳市水生态底色愈发清亮。
  邵阳市大部分区域处于衡邵干旱走廊,曾有“雨天自来水混浊,干旱季停水”等问题。如何守护群众饮水安全底线?自2022年7月开始,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让城乡居民喝上清洁安全水”专题调研活动,拉出180余个具体问题清单,为“小快灵”立法项目《邵阳市农村集中式饮用水安全管理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找准了立法突破口和切入点。
  2023年6月1日,《若干规定》施行,从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区域供水规模化、水源地保护、安全供水的全过程监管、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应急供水4个方面进行规范,并将氨氮、锰、锑等地域性元素列入常规检测项目,补齐了水质检测的薄弱点,让百姓喝上清洁安全水。
  打出水资源保护监督“组合拳”
  在洞口县高沙水厂,负责人举着最新水质报告底气十足:“98项指标全达标!”而一年前,这里还是《若干规定》执法检查中的“问题户”——取水口紧邻农田,暴雨季浊度飙升。这样的改变得益于人大监督。据了解,市人大常委会连续3年开展资江保护条例执法检查,连续2年开展《若干规定》执法检查。洞口县水利局负责人回忆:“市人大下达整改清单后,县里立即划拨专项资金修建防护堤。”
  根据近两年邵水、资江保护条例和《若干规定》执法检查情况,曾经的邵水河、红旗河、枫江溪、龙须沟、洋溪沟5条黑臭水体得到全面治理,未出现反弹现象。2024年,52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类,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邵阳市人大常委会还将“环保年检”作为守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连续8年听取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年度报告,并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邵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深化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制度的实施办法》,构建了全覆盖监督体系、形成了全周期监督模式、提升了全过程监督实效。
  汇聚治水护水代表合力
  “以前一到用水高峰,看着水龙头就叹气!”家住北塔区棉纺厂家属院的李建国曾饱受用水困扰。这个建于20世纪的老小区,泵房设备老化严重,水压不稳、水质发黄是常态。
  2022年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有市人大代表针对性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二次供水管理的建议,直指老旧小区用水顽疾。该建议被确定为2023年度重点督办建议,市人大常委会持续两年开展跟踪监督,并推动政府出台《邵阳市城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明确“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价格”原则。办法出台后,市自来水公司技术团队进驻小区,因地制宜设计现代化泵房,数天内完成施工改造。“水量大了、水质好了。”李建国拧开新装的水龙头,脸上洋溢着笑容。
  对于河湖生态保护,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推行“河湖长制”人大代表专项监督工作机制。1377名人大代表到岗履职,按属地原则每年巡河三次以上,通过“脚踏式”巡河(库),全面掌握河湖生态环境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并集中反馈,推进河湖管护有力有序开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开展的“法治护绿人大行”活动中,邵阳市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1.5万名各级人大代表走进代表家站参与其中,通过法规宣传和“代表随手拍”等活动,助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在邵阳,护水兴水的故事仍在续写。当碧水清波映照万家灯火,千年宝庆的水韵画卷正被法治笔墨重新勾勒。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