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增强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2025年第4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综述

来源: 法治日报  浏览字号:
   
  2025年第4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近日在河南郑州举办
  2025年第4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近日在河南郑州举办。本期学习班以“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围绕文化强国建设、文旅高质量发展、传统文化传承等,为文化领域代表履职坚定方向、提供辅导。
  据了解,参加本期学习班的174名全国人大代表绝大多数来自文化领域,既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有艺术创作、文博研究等领域的带头人。代表们表示,将立足自身专业领域,紧扣本期学习班提出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立场”的要求,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行动,做“文化自信”的践行者与推动者,以文化自信书写履职答卷,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鲜活力量。
  文化惠民践行履职初心
  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立场,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是本期学习班对代表履职的核心要求之一。面对基层文化资源匮乏、设施闲置、服务不均衡等问题,多名代表长期深入一线,将“文化惠民”作为履职的落脚点,让文化成果真正惠及广大群众,生动体现出人大代表的初心使命。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院长、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金不换从艺45年,每年坚持深入农村演出三四百场,经常一天三场戏,场场亲力亲为。在“走街串巷送戏”的过程中,他发现不少村级剧场被闲置晒粮。“老百姓现在不缺吃不缺喝,但缺少精神文化。”金不换建议,文化团队到基层占领阵地,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解决“农村群众看不上戏”的难题,让文化服务贴合和满足群众需求。
  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群众参与问题,是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万州区五桥街道香炉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傅山祥的履职关注点之一。在他看来,乡村文化建设应“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出现“政府干、农民看”的现象,要培育民间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让农民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让农民在文化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头部博物馆一票难求,一些地方博物馆却门可罗雀。面对博物馆冷热不均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推动开展“家门口看大展”活动,组织南京博物院、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单位,将优质藏品在江苏省13个地市巡展,一年吸引200多万人次参与,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文化魅力。今年,宋燕进一步推动南京7家市属博物馆与县级、区级博物馆“结对共建”,不仅送展品,更延伸社会教育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要求。
  文化传承筑牢履职根基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耕文化领域特别是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本期学习班提出的明确要求。
  多名代表扎根自身专业赛道,将文化传承作为履职的核心抓手,既守护文化根脉,又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实现“专业能力”与“代表职责”的深度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深耕三彩领域40年。他将专业实践延伸至民生关切,连续提出关于“设立全民美育日”的建议。他还特别关注乡村美育教育,建议将三彩这门艺术与乡村教育结合,弥补当前一些地方在“德智体美劳”教育中美德培养的缺失。
  同样以专业为履职支撑的,还有72岁的全国人大代表、开封书画院院长陈国桢。他连任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始终坚持在文化传承与民族关切的交汇点上践行使命。为了让建议更有厚度,他在持续跟踪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关于编撰《中华传统文化大典》的建议,认为此举既能系统梳理文化瑰宝,又能对接时代需求,更能凝聚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孔家钧瓷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孔相卿突破传统钧瓷“观赏性、收藏性”的局限,融入现代科技提升生产效率,推动钧瓷向“实用性、文创性”转型,开辟产业化道路,吸引大批年轻人就业创业。
  全国人大代表、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北方昆曲剧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顾卫英是昆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聚焦昆曲“活态传承”的特点,提出关于加强保护传统文化基因和生态环境的建议。在她看来,昆曲传承不仅是技艺传递,更需守护其文化基因,否则会面临“形同神离”的断层风险,守护非遗生态也成为她履职的着力点。
  文化赋能拓展履职维度
  如何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推进文化创新,是本期学习班代表们的热议点。分组讨论中,多名代表建议,突破传统传承模式,以科技赋能、跨界融合、区域联动等创新方式,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作为一名长年与文字打交道的出版人,全国人大代表、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读者杂志社总编辑陈天竺认为,加强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十分重要,做好新时代古籍工作,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她提出运用科技手段让中华古籍“活”起来、完善数字化版权保护等一系列建议,并积极推动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创新内容呈现与传播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增强文化传播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殷墟)站长何毓灵长期致力于甲骨文的研究和传承工作。面对5万件殷墟文物流失海外的现状,他提出“甲骨文数字化”建议,利用AR技术打造数字博物馆。他联合相关研究机构赴海外开展甲骨文数字化采集,推动海外文物“数字回归”,并计划将这一模式延伸至青铜器、字画等文物领域。何毓灵认为,这种“科技+文物”的创新实践,既解决了文物保护与共享的难题,也为“让文物活起来”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周迪从数字领域技术端的角度,建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文化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效率,让传统文化通过数字平台触达更多年轻群体。
  从聚焦群众传递文化温度,到深耕专业守护文化根脉,再到创新路径激活文化活力,代表们努力将“增强文化自信”的使命融入每一次调研、每一件建议、每一项实践。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更是群众需求的“传递者”。 (记者 朱宁宁)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