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深度交融、提质升级,江苏省人大助力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纪实

来源: “江苏人大发布”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倷(nai)好!”
  一声清甜的吴音漾开,省人大代表、周庄船娘吴娟站在船头,轻摇木橹,随风微动的蓝印花布衫与身后的粉墙黛瓦,晕染成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
  两百公里外,桨声灯影里的金陵城,省人大代表、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张金萍指着“小粉炉”冰箱贴——原型是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一年卖出40多万件,文物“活”成顶流。
  溯运河而上,扬州东关街一老宅里,省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教授周晓燕为外地客人解读“不时不食”的传统饮食文化,以四时风物为运河味觉注脚。
  再向北,沛县夜色正浓。省人大代表、文化馆馆长王宝红把“古邑汉风”活动搬上广场舞台,现代旋律碰撞汉风古韵,“沛县文旅”直播刷屏,居民、游客和网民同声喝彩。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江苏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以及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彰显特色集聚“流量”,聚焦以人为本深耕“留量”,聚焦创新引领开拓“增量”,奏响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三重奏”。
  文化圈粉引“流量”
  9月29日,在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江苏省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周英所作的《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专项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以扎实数据展现了全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所取得成效,引起了委员们热议。
  ——江苏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26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0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建成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6家、旅游休闲街区11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江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增至162项,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12项、位居全国第一。
  ——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2138家,占全国的15.6%,稳居全国第一。
  ——去年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0.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4万亿元;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6201亿元,占全国的10.04%,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靓丽成绩背后,是江苏持之以恒突出资源优势、提质文旅供给的结果。长期在文旅一线的省人大代表、南京途牛旅游网首席执行官于敦德对此感受尤深。近年来,江苏多措并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出台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支持措施,推动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策划精品特展临展、创新开发文创产品。2024年全省362家博物馆接待观众1.39亿人次,保持全国首位。
  近期,随着电视剧《北上》的热播,大运河江苏段沿岸的非遗热度被推向新高,剧中刺绣、昆曲、竹雕、评话、长鱼面等江苏非遗元素开启“剧宣模式”。省人大代表、常州乱针绣博物馆馆长孙燕云观察到,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因艺而动、逐美而行”,在旅行中走近文化深处。她表示,每日接到的有关刺绣的问询电话一个接一个。为让宝贵传统技艺持续焕发时代光彩,江苏积极开展“家门口”享非遗活动,推出非遗精品旅游线路20条,特别是首创“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模式,入选文旅部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并全国推广。
  汲古润今,与古为新。感受城市文脉,可以用脚步丈量,也可以借场景抵达。全国现象级文艺作品——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南京上演时,约八成观众专程从外地前来观演。徐州《彭城风华》、建湖“淮剧小镇”等实景演艺项目,以创新形式再现地域文化,显著丰富了旅游体验。江苏以精品剧作为纽带,串联经典名著、地域风物与人文历史,推动“为一部剧,赴一座城”从愿景走向现实。
  文化赋能,是文旅融合的“魂”。审议时,委员们指出,全省118万个文旅资源单体中,人文资源占比高达八成,这份厚重璀璨的文化“家底”,正是江苏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最坚实的底气。要让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凝练为当代城市最具标识度的IP,要让文化向心力成为游客探索江苏的理由,这才是江苏文旅融合最生动的打开方式。
  结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我为‘十五五’规划献良策”活动,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建言:“应进一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加快文商旅深度融合,更好地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放大本土资源优势,系统梳理人文历史内涵,开发更多特色IP、精品文创”。
  主客共享筑“留量”
  宜兴窑湖小镇,峡峰叠翠,秋色渐浓。
  景区里,60岁的村民李阿姨向游客演示用乌树叶制作传统美食乌米饭的技艺,大学毕业的管家小孙,正操作无人机,将小镇的诗意山水分享到网络。自去年底运营以来,窑湖小镇已实现营收超2.8亿元,接待游客逾200万人,过夜游客占比超六成。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成功吸引超200名像小孙一样的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并带动周边新增高品质民宿70余家,充分彰显了优质文旅项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
  从“打卡式旅游”到“沉浸式旅居”,越来越多的游客放缓脚步、融入在地生活。这背后,折射出文旅融合发展的底层逻辑的深刻变革:从“靠山靠水”的资源依赖转向注重体验的“价值共创”,从传统“目的地”之间的竞争,进阶到更具象的“场景”竞争。城市漫步、夜间经济甚至是菜市场打卡等日常生活场景,正成为吸引游客的新空间。服务理念也从标准化、规模化供给,逐步转向对“悦己”“疗愈”等情绪价值的深度挖掘。
  江苏主动顺应这一趋势,将“近悦远来、主客共享”作为价值坐标,优化公共服务,深化人文关怀,强化生态保护,精心描绘群众向往的“烟火气”与“诗和远方”,推动文旅体验从“流量”向“留量”跃升。
  ——文化空间扩面提质。全省超百家文化场馆完成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全面拓展旅游服务功能。常州“秋白书苑”、扬州“24小时城市书房”、镇江“西津音乐厅”、南通张謇纪念馆等成为广受欢迎的文化地标。全省1156座小剧场星罗棋布,小剧场演出季点亮夜游经济,显著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与旅游体验度。
  ——服务体系精耕细作。徐州创建“公交+文旅”便捷游览网络,高效衔接景区、商圈和夜市。扬州每逢国庆等重要节假日,为外地游客提供“暖心餐饮+免费停车”双重礼包,城市美誉度攀升。常州、南通等地举办艺术市集、音乐节等活动,城市活力扑面而来。
  ——生态文旅美美与共。盐城、苏州、常熟成功获评“国际湿地城市”,麋鹿奔腾、芦苇荡漾,成为吸睛“强磁场”。南京汤山矿坑公园实现从废弃矿山到城市公园的蝶变,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旅游1号公路串联世遗景区,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协同共赢。
  山、水、人、城相偎共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涌动着未来的回响。8月,徐州、宿迁全国人大代表在开展“文博文旅事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中建议,应统筹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同频共振、有机融合。省直无锡组、泰州组省人大代表在无锡开展“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情况”年中专题调研时指出,应更加注重城市功能完善与品质提升,持续夯实基础设施,守护生态底色。
  9月初,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张爱军带队赴连云港开展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调研时指出,文旅产业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产业,推进文旅深度融合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调研组在专项监督报告中建议,要把文旅深度融合放到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谋篇布局,树立长期理念,久久为功持续推进。要加强顶层设计,持续强化文旅融合要素保障;注重文化为魂,不断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升级。
  创新引领辟“增量”
  9月底,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厅里,聚焦文体旅融合主题,连开两场沉浸式讲座。
  “赛事”变“赛道”,撬动协同效应——“苏超来了”。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陈少军围绕“苏超”联赛,系统阐述了联赛的提出背景、组织管理、综合效应,结合最新数据和出圈“热梗”,在带大家重温了赛事众多精彩瞬间的同时,更深刻感受到:“苏超”出圈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充分展现了赛事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一体共生和多元拓展。
  在“苏超”带动下,全省上下联动,积极推出一系列文旅活动和惠民措施,各地“花式揽客”,亮出绝活:常州“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带动特产销量翻番;盐城推出“观鸟+观赛”套餐订单超2万单;徐州在赛场周边设置文旅市集,文创雪糕、地标冰箱贴成为热销品;泰州“看球+旅游+美食”一站式套餐,撬动跨城消费提速升温……
  “文旅深度融合,不仅是产业命题,更是文化复兴与价值重塑的时代课题。”全国人大代表、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在专题讲座上的话语,引人深思。基于多年扎根行业的实践与广泛的实地调研,吴国平围绕文旅领域先后提出了16件建议,包括鼓励返乡人才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推进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区建设、积极倡导培育文旅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等。
  他深切体会到,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为文旅带来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变革。去年全国两会,他所提交的“要进一步加快人工智能在文旅行业中的应用”的建议,因具有较强的现实前瞻性和重要性,被全国人大列为年度重点督办建议,为推进文旅与科技的融合进程按下“加速键”。
  在全省层面,文旅融合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无锡依托“春晚分会场”“锡马”“赏樱”等热点,截至8月底,接待游客8020.67万人次,旅游消费金额428.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4%和14.14%,两项增幅均列苏南首位;南京打造“演艺之城”,2024年举办演出超1.28万场,总票房15.4亿元,其中98场大型演出吸引观众79万人次,外地观众占比高达八成;连云港依托山海优势,开发海岛、沙滩、森林、渔村等特色资源,用好开山岛、抗日山等红色资源,海洋旅游、低空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近年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立法、监督和代表工作等职能,为全省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在立法层面,制定出台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公共图书馆条例等法规,创新推出全国首部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地方性法规——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作出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决定,将文物保护条例修订工作纳入五年立法规划,积极健全完善文旅法规体系。
  在监督层面,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专项监督,推动相关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同时,高度重视“关于促进民宿业高质量发展的立法”议案办理工作,积极推动民宿业规范健康发展。这一系列扎实的法治举措,为守护历史文脉的“根”与“魂”、擦亮“水韵江苏”文旅品牌提供了有力支撑。
  审议现场,委员们指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需要更好地统筹“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重点在完善产业支持政策、创新管理机制上下功夫,通过完善政策供给、丰富产业内涵、放大叠加效应,推动文旅产业成为新时代真正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
  近期,《江苏省持续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出台,为新一轮跃升锚定航标。这不仅是文旅提质升级的发展之路,更是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实践。新起点上,全省人大将一如既往继续依法履职、精准发力,聚焦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注入法治动能,让更多“流量”汇成“留量”,加速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增量”。这场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交响,必将激荡出更加壮阔的新声。 
 
编 辑: 刘冬
责 编: 刘静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