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代表工作小组架起政府和百姓的连心桥
在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辖区内,说起人大代表章雷,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位有着17年履职经验的老代表,常常走进基层、主动走访对接社区居民群众,先后提出意见建议多达百余条。

2022年,由他领衔的“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章雷工作小组”正式成立。作为虹口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成立后的首个人大代表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凭借自身的职业优势,以“专业+法治+民生”的多元配置,聚焦城市更新项目,聚民智、察民情,积极做好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架起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牵头破题:实现系统公房从“修”到“管”治理闭环
位于四川北路街道宝安路160弄的邮政系统公房,普遍建于1937年至1948年间,最早的距今已有88年,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也让居住在此的居民深感不便。
去年3月,在虹口区人大常委会推动下,四川北路街道、区房管局、虹房集团等各方“同题共答”,修缮工作就此被提上日程。为了更精准地对接居民诉求,章雷工作代表小组全程参与了修缮项目的每一个重要环节。
“有居民和我们反映,房子都是木质楼梯,在修缮过程中能不能加入消杀白蚁的环节。还有居民提出,很多电动车在‘飞线’充电,很不安全,是不是可以和修缮一起解决。对此,我们都逐一进行记录并进行了梳理。”章雷介绍,在小组成员参与的9次工程协调会上,代表们收集到了很多居民围绕修缮提出的诉求。虽然居民抛出的是一个又一个问题,但代表们知道,只有把这些细节做好,才能真正体现出城市更新对人民的尊重与关照。

带着这样的履职信念,代表小组成员在与政府职能部门、施工队伍的一次次反复沟通下,让居民们的心愿逐一得到落实。“谢谢人大代表工作小组参与我们的房屋修缮。去年上海遇到了自1949年以来的最强台风,但是我们的生活一点没受到影响,大家都睡上了安稳觉,这充分说明了房子修缮质量是经受得住考验的。”家住宝安路160弄的都阿姨,每次提起章雷工作小组都会忍不住为其点赞。
修缮项目的完成,有效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然而,房屋大修之后的日常维修保养问题,又引起了居民的高度关注。为了巩固修缮成果以及保障后续常态化社区治理功能,街道邀请章雷代表工作小组、上海邮政、物业公司开启关于物业托管的可行性座谈。在代表们的见证和促进下,多方就将系统房纳入小区售后公房物业一体化管理形成了共识。经过多轮磋商,最终明确了物业管理范围将有“一保”(保修)升级为“四保”(保修、保洁、保绿、保安)。由托管物业提供24小时报修服务和负责房屋内共用部位的零星维修、居民独用部位中产权属供的附属物维修。目前,相关方案已在报批过程之中。“看来我们的房子既能‘修得好’,也能‘管得久’了。”居民们对此充满期待。
全程护航:“4.0”版监督服务覆盖旧改工作全环节
“代表的调解作用比专业人员效果还好,政策吃得透、公信力还高。调解会场场有代表,已是四川北路辖区十多年来旧改工作最大的亮点和特色了。”四川北路街道旧改指挥部工作人员的评价,道出了代表小组在矛盾化解中的独特价值。
谈到工作秘诀,章雷代表坦言,代表小组在开展群众工作时往往以共情之心倾听诉求,用耐心疏导消融隔阂。这种有温度的沟通化解了旧改中的堵点难点,让居民对征收进程的认可度持续升温。

如今,由章雷工作小组首创的“人大代表全过程深度监督服务模式”已从单纯见证结果的“1.0版”升级到“4.0版”,监督服务内容覆盖居民调解会、方案听证会、选房摸号以及对旧改地块土地后续利用的关注等各个环节,有力保障了街道旧改工作进程的规范与高效。
在送别居民奔向新房的同时,代表工作小组成员又以零星地块为载体激发自治共治内生动力,启动了新一轮调研,持续探索城市空间优化的新路径。在此期间,代表们还敏锐地察觉到城市更新与“文化三地”建设的内在关联,并主动推动二者深度融合。
通过系统性深度调研,工作小组立足区域特色,创新探索并实践“文化+”城市更新工作路径,精准锚定“建筑与文旅融合”核心方向,先后提出了《关于利用乍浦路外景地打造虹口文旅融合新亮点的意见》《乍浦路老上海风情市集策划方案》《关于以城市更新助推精武文化宣传的意见》等建议,为打破建筑空间与文旅资源壁垒、构建深度联结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落地参考。其中,由代表小组参与的弘扬“精武文化”案例,被选编为“2023-2024上海文化品牌案例”最佳创新发展案例,并带动了“精武文化园区”建设的谋划。
此外,代表小组还依托考察学习成果,开发出了“城市更新与‘一江一河’”特色课程,并同步打造了世界会客厅—浦江饭店—外白渡桥—上海大厦—中美信托—邮政大楼的“虹口北外滩经典Citywalk”宣讲路线,至今已为市人大培训中心、外省市人大考察团、高校、中学等开展交流讲课近20次,让参与者在江河交汇处,深度感受到虹口深厚的人文积淀与蓬勃的发展新貌。
编 辑: 刘冬
责 编: 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