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呼和浩特人大:代表履职显担当 石榴花开话团结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我深切体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关乎国家认同、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更需要具象化的载体和浸润式的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呼和浩特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列席代表座谈会上,一位代表的发言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此次座谈会围绕“发挥人大代表职能作用,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展开,来自教育、宗教、文化、青少年科普、基层一线及党政机关等多领域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履职体会、共绘团结“同心圆”。座谈会现场气氛热烈,代表们结合一线实践,分享了许多务实而富有启发的经验,一条从“理念”到“实体”再走向“行动”的实践路径愈发清晰。
一、从理念到实体,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一课、一赛、一公益”
如何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理论创新转化为百姓可知可感、愿参与、真认同的实践?关键是要打造有形、有感、有效的载体。市人大代表积极探索“一课、一赛、一公益”实体化路径,推动共同体意识嵌入生活、融入日常。
“一课”筑牢认知根基。张海涛代表介绍,回民区人大常委会以“有为代表”为导向,创新推出民族政策讲堂,借助“大讲堂+云讲堂+微直播”等多种形式,让政策宣讲更接地气、更润人心。其中,区人大代表、三顺店社区党委书记李一芝在全国民族工作培训班上分享互嵌式社区建设经验,系统介绍基层推进民族团结的实践路径,引起良好反响。今年以来,回民区各镇人大及各街道人大工委累计开展各类宣讲200余场,覆盖群众近3000人次,让共同体意识在基层生根发芽。
“一赛”增进情感共鸣。市人大代表、市青少年科普学会会长刘一嘉谈到,科普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科普大赛成为连接各族青少年的桥梁,科技实践不仅激发兴趣,更埋下团结共进的种子。
“一公益”传递温暖力量。市人大代表付兵兵多年投身公益,成立“梦想公益助学”平台,帮助1400余名困境学生圆梦大学;“F·B公益”持续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和捐资助学活动,至今已组织慰问180余场;2023年发起“石榴籽梦想小课堂”,实现微心愿1119个,开展艺术辅导2379人次,让团结与关爱的理念通过实际行动深入人心。
二、从“关键小事”到“关键大事”,不断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要体现于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它既藏在日常温暖的“小事”中,也融于地区发展的“大事”里。
杨俊爱代表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融入日常工作的细微处,分享了她坚持通过的“暖心走访”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的经历:每年秋季积极为前八里庄村民协调甜玉米销路,为困难党员筹措慰问物资,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代表就在眼前”。正如她在观音庙社区工作期间的体会:“社区既是各族群众共居共乐的‘小家’,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线’。”该社区依托文化载体,组织“民族团结百家宴”“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让各族居民在共包粽子、同唱民歌中越走越近。
代表们同样着眼于长远规划和制度构建,将履职视野投向关乎长远的“关键大事”。王大卫代表建议,应制定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的中长期规划,明确年度目标与任务,实现工作具体化、实效化、体系化推进,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蓝图。
三、从“入心入耳”到“见行见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自觉行动
座谈会的共识最终落于“行动”。代表们一致认为,一切学习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自觉实践。
市人大代表、内蒙古未名洋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解力结合自身实践,生动阐释了这一转化过程:“作为人大代表,我始终要求自己率先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而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更坚信,应当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创意成果,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日常生活体验。”正是秉持这份初心,他在日常研发与创作中,坚持从各民族共享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中汲取灵感,让文创产品成为推动共同体意识“见行见效”的鲜活载体。
他带领团队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开发“黄河几字弯”“内蒙古美食记忆”等系列文创产品,将稍麦、奶茶等元素融入设计,推出五大门类美食文创,以及马文化产品237款,把象征奋斗与团结的文化符号,以亲切灵动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用“文创语言”无声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此外,针对非遗传承老龄化、产品与现代脱节等问题,他发起“非遗共创计划”,邀请传承人与设计师合作开发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审美的产品,不仅激活了非遗生命力,更在共同创造中深化了文化的交往交融,实现共同体意识从“入心”到“出行”的跨越。
会议最后,代表们纷纷表示,作为人大代表,使命在肩、重在行动。既要当好“践行者”,在工作中率先垂范,为民众办实事、解难题;也要做好“传播者”,积极宣讲民族政策、讲述团结故事,引导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共同绘就现代化呼和浩特的壮丽同心圆。
编 辑: 张峻铭
责 编: 于浩